这是原创《董事会里的爱迪生》一书的修订和增订版,突出了当今的大公司优选化其知识产权价的盈利策略。目前该书已经完成修订和增订,即《董事会里的爱迪生》第2版,该书深入介绍了知识资产管理(IAM)的革命性理念。涵盖了一些优选很成功企业的事例和教训,例如惠普、IBM、宝洁、罗克韦尔、陶氏、福特以及其他企业。哈里森和沙利文已经对IAM和其对当今商业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本书突出了对企业的近期新访谈和利润中心水平的一种新处理。本书更新了优选很成功企业的事例和教训。也展示了一种当今企业能够整合其商业理论从知识资产获得回报的很好经营制度。《董事会里的爱迪生》第2版通过编写知识的财富和成功的故事来说明企业需要多久才能利用和实现它们知识资产的价。
战略地图由平衡计分卡的创始人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 Kaplan)和大卫·诺顿(David P. Norton)提出。在平衡计分卡中,卡普兰和诺顿创造性地提出“你不能衡量的,就无法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服务形态的不断创新,电子商务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法律义务是引导网络中介服务商积极构建网络知识产权秩序的有效工具。为了正确指引网络中介服务商参与电子商务,准确课加网络中介服务商的知识产权共同侵权责任,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网络知识产权秩序,本书以"网络中介服务商的知识产权法律义务"为主题展开探讨和论述。
《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基本问题:司法哲学、司法政策与裁判方法》研究的是知识产权司法哲学和司法政策,针对的是知识产权司法的基本问题,研究的是基本态度、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主要采用的是矛盾的和辩证的方法。当然,《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基本问题:司法哲学、司法政策与裁判方法》也涉及一些裁判方法的研究。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中曾说,写作的原则必定“是灵活、模糊和不确定的,与其说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达致境界的确定无误的指引,还不如说它们只是一般性地描述了我们应当追求的这种境界”。《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基本问题:司法哲学、司法政策与裁判方法》当然远不是写作,但既然是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那么更多的是一般性描述知识产权司法追求的境界,而不是从操作性意义上为裁判个案提供确定无误的指引。
本书是基因测序技术行业的专利分析报告。报告从该行业的专利(、国外)申请、授权、申请人的已有专利状态、其他先进国家的专利状况、同领域领先企业的专利壁垒等方面入手,充分结合相关数据,展开分析,并得出分析结果。本书是了解该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并预测未来走向,帮助企业做好专利预警的工具书。
本书系统梳理了专利挖掘的理论和常用工具, 通过专利挖掘的主要场景(如基于研发目的和创新点的专利挖掘、应对竞争对手核心专利的专利挖掘、规避设计的专利挖掘等) 对专利挖掘进行逐一阐述。此外, 还分别从主要技术领域介绍了专利挖掘的手段, 并通过典型案例讲解、分析了专利挖掘的具体过程。
本书题为《医疗机构知识产权管理与运用》,主要从医疗机构管理现状与特色出发,结合日常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实际,就医疗机构知识产权管理中管理体制、专利管理、商标管理、技术秘密管理、著作权管理、知识产权评估与转化以及人才培养与培训等内容与读者进行交流。本书共有八章,可分为部分。部分为绪论部分,包括章"医疗机构知识产权管理导论"。主要介绍知识产权的概念、基本特征、基本内容等内容。第二部分为总论部分,包括第二章"医疗卫生行业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和第三章"医疗机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主要介绍医疗卫生行业及医疗机构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必要性、目标等内容。
本书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础理论进行科学化的归类和模块化的安排,遵循内在逻辑规律,按照范畴论、变迁论、价值论、体系论和救济论的先后顺序对研究内容依次展开。 本书可供知识产权领域学习者、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参考使用。
本书在系统梳理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专利战略理论和商业方法专利理论,采用规范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商业方法专利法律制度框架及其对金融企业专利行为的影响、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组合策略、金融企业专利动机及其专利诉讼策略等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最终得出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本书可供知识产权领域学习者、研究者以及金融行业从业者参考使用。
本书结合新修订的相关法律法规,介绍了专利业务基础知识,包括专利法涉及的所有内容。同时还介绍了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国际条约及新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本书内容编排比较完整,有新意。为广大读者研究学习了解专利基础知识提供方便,可以作为培训教材。
全书分21个专题,分别涉及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的侵权判定,以及专利侵权诉讼中停止侵权及损害赔偿、专利记号的标注、诉讼时效、懈怠与权利失效制度、美国外观设计专利的侵权判定标准、专利独占被许可人的勤勉义务等。有些从实际案例出发,结合案件审理的情况,来分析探讨案件所引出的相应法律问题。 本书在让读者与作者一起分享专利审判实践经验的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外司法经验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国的司法经验,思考探索专利制度特别是专利侵权诉讼制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期能够对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完善我国专利制度,特别是健全我国专利侵权判定具体规则有所帮助。
我国加入WTO之后,专利代理工作从业者的法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达到了更高的程度,每一个准备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和已经具备了代理资格的工作者,都必然在这种高要求、高标准面前,切实地充实自己的法律知识、完善自己的法律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针对性,本书针对的是专利代理工作法律知识的要求,首先是针对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法律基础知识要求。 2.准确性,本书作者多年从事法律研究,对专利代理工作和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涉及的法律有相当的掌握,在本书中对相关的法律知识,有准确、清晰、深入浅出的讲解。 3.知识点全面、重点突出,任何考试都是对知识点的考核,而知识点又有一般知识和重点知识的区别。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上的知识产权纠纷也日益增加,如何提高保证法官在进行这类案件审判时候的执法质量,也在为一个新的课题,本书由此编著,全书分理论研究、案例研究两部分对数字化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进行了论述,其中的众多分析案例对于实际执法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李晓秋博士的《信息技术时代的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研究/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一书以美国“比尔斯基”案为切人点,以维护产业利益和国家利益为主线,将商业方法可专利性问题与信息技术时代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紧密结台,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模式。可专利主题和可专利实质性条件是商业方法可专利性分析框架的基本内核,作者从概念演绎到历史回眸,从国外到,从传承到,对“商业方法除外原则”和“实用性、新颖性、创造性”标准展开了缜密的论证和评析。特别是对“方法”在概念与信息时代两个维度上的展开,基本回答了“商业方法除外原则”的法学命运和“三性”标准的可能路径,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