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实施:理论、沿革与现状》的价值正在于它是试图揭开货币政策实施“黑箱”的发轫之作。 概括而言,《货币政策实施:理论、沿革与现状》提倡货币政策实施的“新观点”,其核心理念是中央银行要将短期利率作为操作目标,并恰当有效地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这一目标。与此同时,《货币政策实施:理论、沿革与现状》也不遗余力地批评货币政策实施的“旧观点”,即所谓的“数量导向观点”。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本书的部分初衷是为了澄清“误解”,而这些“误解”及其背后的思想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这样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在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上,凯恩斯和弗里德曼一致推崇基础货币并排斥短期利率。二者的思想对于后续的货币政策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直接体现在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按照教科书的标准逻辑,基础货币的变
本书系统、全面、深入地介绍恶劣商业银行信贷分析技能和信贷流程方面的国际实践。内容覆盖行业分析、企业经营风险分析、管理评估、财务报表分析、现金流流量分析、借款需求分析、还款能力评估、风险评级、授信限额决策、贷款品种及其结构设计、贷款文本和合同以及贷后监控等诸多方面的关键理念、分析方法和工具。本书提炼和总结了众多国际银行在信贷分析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普遍适用的经验,对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书主要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突出实用性,旨在增强读者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可作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银行信贷分析、风险管理、信贷操作流程的教材和参考书。
持卡人作为个体、分散的金融消费者,其与发卡机构、收单机构等在建立民事法律关系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持卡人利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商业银行业务中,以领用协议中的不平等条款为焦点,投诉个案始终占有较高的比例,但持卡人大多得不到满意的结果。随着功能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技术的持续升级,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发展问题,如联名卡与认同卡的无疾而终、消费积分、非法套现等等,需要运用新的法律视野来观察和分析。在实务中,因侵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还是刑事法律责任,在理论和实践中都需要拨乱反正,其背后潜伏的正是银行部门立法的不当行为。随着持卡人队伍的不断扩大,持卡人整体作为一个数量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其法律权益理应从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多个维度来加以保护。在司法领域,从拓宽持卡人的民事救济渠道出发
本书回顾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谈判历程,剖析了TPP各主要成员国在谈判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并对TPP的目标设置和制度设计等做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本书可为研究者了解TPP的历史、评估其发展现状以及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重要参考。
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审判与风险防范 总结审理中遇到的常见热点纠纷问题,对贷款办理、发放、监管和催收等环节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个人住房贷款审判与风险防范 着重从银行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提示贷款风险,分析风险成因,提出防范对策。 信用卡审判与风险防范 通过翔实的数据从多角度总结信用卡案件特点,探讨银行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商誉风险,并提出对策建议。 法律指引 精选收录了个人消费贷款最密切相关的法律文件,为银行、监管机构及个人提供法律指引。
银行法研究银行监管机构、银行和银行消费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变化、创新而不断更新。无论进行何种更新,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保护银行消费者权益是银行法不变的主旨,监管机构法、审慎监管法和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具体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个主旨设计的。但是,法律和金融市场的特点决定了银行法存在着滞后性,对金融危机或多或少只能作出被动的反应,影响了其主旨的实现。《银行法研究》结合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研究了银行法从理念和具体制度安排上如何减少滞后性,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能动地应对银行失败。
本书研究信用主要是从法学角度进行探讨的,但并不孤立地进行。本书既重视信用的法学层面的研究,又积极联系经济、社会层面进行研究。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探讨市场主体的信用建设法律化的理论基础,掌握市场主体的信用制度建设法律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借鉴国外市场主体的信用建设法律化的经验,洞悉市场主体的信用制度建设法律化的发展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市场主体的信用建设法律化的情况,明晰我国市场主体的信用制度建设法律化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我国实现市场主体的信用制度建设法律化的对策,并分析实施我国市场主体的信用建设法律化的难点。
本书回顾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谈判历程,剖析了TPP各主要成员国在谈判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并对TPP的目标设置和制度设计等做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本书可为研究者了解TPP的历史、评估其发展现状以及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