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第三条道路”,实现原理与方法、技能与智能的恰当融合,实现知其然又知所以然,让读者既能学会技巧与方法,又能启发读者思考背后的原理及发展方向。 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切入。一方面,以传授、讲解实践方法为依归,真实的案例贯穿始终;另一方面,所有的方法总结都建立在原理之上,以确保其符合刑事诉讼的科学原理。
作者在对各国现存的诉讼标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以后选择了一种适合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内容包括国外诉讼标的理论学说纵览及研计,国内诉讼标的理论透视及反思,民事诉讼标的与民事诉权等。
作者立足本土,正视现实,始终试图保持中立、客观的研究立场,运用法解释学、交叉学科和实证研究等多种范式,审视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变迁及实践逻辑。在书中,作者不但对拟定的立法条款进行了规范性分析,也对相关立法条款实践状况展开实证研究,从而得以客观评估刑事诉讼法修改所带来的真实效应。"刑事诉讼法"是号称小宪法的国家基本法律,他的修订及执行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除了关注刑事诉讼法条文修改本身,本书的一大特点是还关注到了条文背后所涉及到的社会、政治因素以及不同利益主体在其中的角力方式,并进行了理论化提升,从而发展出刑事诉讼制度变迁的实践命题。同时,本书的研究范式及研究发现,不仅为刑事诉讼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思维,也为刑事诉讼制度立法改革提供了新视角、新启发。
追诉时效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刑法制度。为现代世界各国刑事立法所认同和采纳,同时也是各国刑法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原因在于,对于刑法而言,其重要意义在于,不仅仅是对刑罚所力不能及、处于刑罚真空中的犯罪人设定一种促进其自我约束、自我改造的刑罚替代性制度,而且体现了刑罚的开放性趋势和轻缓化趋势;对于刑法理论研究而言,其重要意义在于,刑罚权之产生与消亡是一个过程,而追诉时效制度则是刑法追求目标与社会稳定理这相调合所导致的刑罚权消亡形式,应当受到足够的关注。《追诉时效制度比较研究》一书所体现的作者观点和所分析的基础资料,使得全书不仅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而且也为了解世界各国刑事立法中的追诉时效制度提供了一个全景图。愿本书的出版能为中国刑法典中追诉时效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若干借鉴作用,也
本书展示了一些社会学和统计学工具在下面两个领域中的应用:在法庭上提供证据,研究与法律有关的重要问题。全书包含大量的实际案例,涉及死刑、陪审团遴选、用工歧视、大范围侵权和DNA图谱技术等。解释了研究者如何导出宝贵而可靠的数据通常这些数据并不难获得,也解释了这种努力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偏差的原因。用非专业语言阐明了如何处理辨别因果关系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各种基本问题。本书是为法律专业学生设计的教科书,通过这本书学生们可以认识到实证方法的威力和局限。本书也可供律师、政策制定者参考,对于希望提高理解统计数据能力的人来说,本书也是很好的参考。
宪法及其调整的必要性、司法审查与民主、司法审查和善政、民主与司法审查的间接影响等。
无论是在当事人主义还是在职权主义的审判制度中,问答都是法庭话语(courtroomdiscourse)乃至整个司法体系中最富有动态意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无论是国外还是,目前还没有专门从互动角度系统地研究法庭问答的。本书试图从言语行为理沦(为主)和话语分析(为辅)相结合的途径,通过对13场公开的法庭刑事、民事案件(包括行政诉讼案件)审判现场录音转写语料(约90余万字)的分析,以达到下列目的:1.揭示法庭审判中问答主体间的互动机制以及法庭审判的问答互动结构特征;2.揭示法庭问答主体内的互动机制,结构特征及策略;3.描述法庭问答互动中的话语形式冲突并揭示其特征和原因;4.解释法庭问答互动与目的的关系; 5.探讨法庭问答互动中的合作问题;6,描述法庭问答互动推理机制;7,从问
《法官智库丛书》是一套实践型开放性的学术著作,由上海市三级法院审判经验较为丰富的资深法官编写。“丛书”素材虽多取自于上海法院审判之实践,研究视野却不囿于上海之一域;目标虽着眼于服务司法实践、社会公众之需求,研究内容却不局限于实证之分析,具有的法学理论深度和理论研究成果价值。
判决是法院运用国家审判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解决社会争端的结果,是以国家的审判权为基础,并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的,是法律作用于社会的具体方式之一,法院判决须能发生法律上的效力,始得以发挥解决争端的作用。判决的效力问题,属于诉讼法的一个基础性理论问题。全书分为七章,分别是对我国司法判决效力问题的透视,对司法判决效力论题的解析,判决的形式效力与实质效力、判决的既判力、三大诉讼程序中判决效力的关系、对我国司法监督体制的检计以及中国特色司法裁判效力体系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