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是美国哈佛、耶鱼等大学法学院广泛采用的主流课程学习用书,是快捷了解美国法律的读本。作者史蒂文·L·伊曼纽尔是哈佛法学院的法学博士。 本书是其中的《民事诉讼程序》,阐述了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权、诉答程序、发现程序、审理程序、集团诉讼、判决效力等基本问题,贯穿着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的精神,对我国的诉讼制改革及相关立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证据推理研究:以科学证据为分析视角》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展而来,是跨文理多学科研究,作者在证据法的语境中利用多种学科工具辩证分析证据推理过程,既是司法认识论研究,同时也为新技术在司法裁判中的应用提供了逻辑工具。随着律师行业对于知识管理的日益重视,运用大数据分析、知识管理工具支持法律服务已然不再是陌生概念。新技术、新知识在诉讼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案件事实认定过程中,《证据推理研究:以科学证据为分析视角》为对于理解新技术方案在事实认定的作用机制,帮助事实认定者掌握新技术的运用进路提供了便利。
虽然客观地讲,为学生的著作作序似乎成了一种“义务”,但主观上,作为曾经的老师也愿意为他们的著作作序,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剪彩”。以下议论是为本书之序。谈到法学理论和体系的创建,坦率地讲我们还没有多少自信,如同我们的汽车制造一样。在法治初建阶段,我们还不大可能有自己的理论及体系,现有的理论和体系基本源于域外。其他法律是如此,民事诉讼法也不例外,具体到判决理论也是如此。关于判决效力的认识,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主要援用的是苏联的理论。由于苏联的理论本身就存在许多瑕疵,因而解释力十分有限。在改革开放之后,外国法的理论被引入学术界,基于语言的共同性和法系的接近性,大陆内地的民事诉讼法学者主要是从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直接或间接地引进了大陆法系的民事诉讼理论,其中也包括了判决效力的理论,并
作者从事民事律师工作15年,其间书写了大量民事代理词,从中选出40余篇编成此书。收录本书的代理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每篇代理词都分为案情简介和民事代理词两部分。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代理词中涉及的当事人和单位均为化名。本书有助于提升新执业律师办理案件的条理性、严谨性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为承办法官公正办案提供了有力工具。
《纠纷解决过程:ADR与形成决定的主要形式(第2版)》引用并分析了大量关于纠纷解决过程和与民事司法有关的研究材料,而不是局限于替代性纠纷解决的产生。在这些精挑细选的文献的帮助下,《纠纷解决过程:ADR与形成决定的主要形式(第2版)》提出了一个处理民事纠纷的宏大的比较性视角,重点关注协商和调解的中心过程。《纠纷解决过程:ADR与形成决定的主要形式(第2版)》可供法学院学生作为教材使用,同时对于关心纠纷和其解决机制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关注各种纠纷解决新方法的人士也有帮助。《纠纷解决过程:ADR与形成决定的主要形式(第2版)》的两名作者西蒙·罗伯茨和彭文浩都是英国的法学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清代县域民事纠纷与法律秩序考察》主要内容包括:三十年来的清代法律史研究、概念、基本资料与研究路径、基层社会的秩序规范、南部县的历史与社会、国家对宗族组织的管理、宗族组织的内部管理等。
本书是针对诉讼实务上常见,理论上又颇复杂的问题,整理相关学说、判例与解释的见解,从实体法及诉讼法的观点,反复论证,层层剖析,并尝试提供解决方案,使读者能从各个面向,了解问题本身,以及实体法与诉讼法的关联及其调和之道,兼顾理论价值与诉讼实务需要,是作者研究民事诉讼法之心血结晶,具有研究、裁判及考试上的参考价值。
潘牧天同志具有20年的高校法学教学与科研经历,长期致力于对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的研究。《滥用民事诉权的侵权责任研究》这本论著体现了作者对法治的崇尚与尊重,凝结了作者将民事实体权益维护与民事诉讼秩序稳定并合理运行统合研究的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