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河流法的主体是国际河流沿岸国家或其他国际行为者,国际河流法的客体为国际河流流域资源与有关行为,王志坚编著的《国际河流法研究》具体包括水面利用(划界与航行)、水体利用(非航行利用)、水体利用的影响(环境与管理)这样三个部分。以权利义务对等原则为指导,河流生态需水为基础,各流域国水量贡献率为依据,明确国际河流水权,必定有助干预防和解决国际河流争端,促进国际流域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对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行为有所制约,实现国际河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对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物种锐减、土地沙化、湿地缩减、环境与贸易、环境与军事、环境与健康、工业事故跨界影响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拓展了国际环境法的研究领域,并列明了相关条约链接。本书将国际环境法的基础理论与国际环境司法实践相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国际环境法专业的前瞻性的同时,亦为实际应用国际环境法、为国家解决实际问题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本书著者奥本海(1858~1919)是近代国际法学者。第九版修订者詹宁斯曾是大学惠威尔国际法讲座教授、国际法院院长;瓦茨曾是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法律顾问。原著1905~1906年出版后,即确立其作为国际法经典著作的地位,其后经过八次修订,历来是最为流行的一种国际法教材,广泛流通。在第八次修订的三十七年后,卷由詹宁斯和瓦茨修订出版,此举深受国际法学界的欢迎。新版考虑到国际法的发展,扩大了范围和内容,包括海洋法、外交和领事关系、条约法等的新的补充;还涉及到外层空间、恐怖主义、环境保护、南极、人权等问题。新版卷内容比第八版增加了一倍以上,分为两册五个部分。新版维持原来的水平和声誉,是进行国际法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参考著作,对实际工作者也大有裨益。
本书为第八届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法律研究会年会论文集,收录的论文涉及欧盟投资政策及中欧投资法律问题、欧盟市场法律问题及中欧贸易法律问题、欧洲一体化新发展与欧盟私法问题及欧盟法与国际法律制度问题。
本书在国家—社会这一解释框架内对公法/私法二元区分理论进行了反思,在直面否定公法/私法区分理由的基础上,尝试理解当代公法与私法互动加强的现象,并探讨当代中国公法的定位问题。就中国的现实处境和具体问题而言,公法/私法的区分并非一个将要到来的预测或者早己得到正式确认的普遍共识,而是一个已经发生、有待澄清的问题。现代以来私法公法化与公法私法化潮流有其社会原因,即进入现代以来国家与社会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趋势造成的公法/私法的二元区分。对于当前的中国,公法的定位相比私法的定位更为关键、更为困难……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主要研究国际经济法基础理论,探讨部门国际经济法问题和分析国际经济法与中国实践。
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当代国际法基本原则之一,干涉却是国际政治中常见现象。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国际体系,但是不干涉确立为实在国际法上的基本原则却是20世纪的产物。《国际法论丛:论当代国际法上的不干涉原则》追溯了不干涉原则发展的国际法历史,剖析了不干涉原则的法律性质及其渊源,着重阐明了不干涉原则的法律适用。当下,不干涉原则面临着全球化、人权国际化的影响和挑战,《国际法论丛:论当代国际法上的不干涉原则》从实在国际法的角度做了分析和回应。本书区分了不干涉一般原则和国际组织不干涉内政原则。国际组织不干涉内政原则适用于国际组织与其成员国之间的关系,而不干涉一般原则适用于国家和国家之间、国家和其并未参加的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和私人性质的国际关系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本书以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以下简称IAEA)为主线,从国际组织法的角度,对IAEA的产生与发展、组织结构及其在国际组织体系中的定位进行分析。通过对IAEA核保障制度、核安全制度、核保安制度核心制度的考察,阐述IAEA在核能和平利用中的实然作用。以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典型案例,剖析IAEA#I|关法律制度的作用与不足。从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相结合的角度,对IAEA的局限性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对IAEA的应然角色予以展望。进而,从定义、渊源、基本原则、主体及调整对象等方面,考察了国际核能法的相关问题,阐明了IAEA在构建国际核能法中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参与IAEA活动的回顾,论述中国应该怎样由加入、了解IAEA到利用IAEA,来更好地解决中国面临的法律与现实问题。
当代国际私法的实体取向是传统国际私法理论和20世纪国际私法革命理论相互激荡、相互妥协、相互融通而成的产物。本书篇阐述了当代国际私法实体取向的历史基础,第二篇是当代国际私法实体取向的具体展开,第三篇阐述当代国际私法实体取向的比较法基础。尾论指出,当代国际私法的实体取向从本质上说是两种正义,即“冲突正义”与“实质正义”的要求,同时是对两种正义要求的平衡。
当下,靠前社会期待靠前法更有效地规范日益复杂的靠前关系,而靠前法在众多方面却遭遇严峻挑战,面临着重大的方向性抉择,因而,再次把目光投向作为靠前法发展之方法的类比,对于人们理解靠前法正在遭遇的严峻挑战――《类比与靠前法发展的逻辑》的讨论表明,其中至少某些是由于类比导致的,以及推动靠前社会重新确立靠前法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妥当地发挥类比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都是有益的。《类比与靠前法发展的逻辑》的作者是蔡从燕。
承运人责任制度是各国海商法和海上货物运输公约的核心。随着科技的进步,改革承运人责任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国际法论丛:海运承运人责任制度研究》重点探讨了承运人责任制度的历史演变、承运人的识别、责任基础、无单放货等前沿问题。《国际法论丛:海运承运人责任制度研究》认为,不完全过失责任制可能是不公平的,但却是有效率的、成本的制度。公约不应成为衡量一国法律制度是否先进的标准。中国应适时启动《海商法》的修改,通过完善法,来促进海运业的发展及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一书深受仲裁实务和理论界人士的推崇。更新后的第四版具有更广泛的全球视野,充分考虑到了世界上仲裁领域的发展。 该书全面阐释了国际商事仲裁的各个方面,考察了国际商事仲裁由始至终的每一程序,结合实际案例和大量资料,对国际商事仲裁制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第四版内容涉及仲裁的基本原理、法律适用、仲裁协议、仲裁庭的成立和组织、权利、义务和管辖权、仲裁程序的进行、法律在程序进行中的作用、仲裁裁决及其异议、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并增加了投资仲裁的内容。该书也对目前关注较多的一些问题,例如合适的仲裁地点、国际贸易法的发展以及国际仲裁所适用的法日益协调化等,进行了详细评述。
《国际货物贸易法律风险与防范判例精解》精心筛选了国际货物贸易中18个方面60起真实案例,从案情简介、法律风险、法律评析、法律建议、法条索引五部分着手进行深度分析,既全面又与时俱进,既可供法律专业人士参考,又可供国际贸易专业人士参考,还可以供企业里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参考,实用价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