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不仅体例设计合理、逻辑缜密、参阅的资料丰富翔实,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性地、全面系统和深入地论述了国际难民法的内容和中国保护及安置难民的实践。在章中颇有建树地论证了国际难民法的定义、特征及其与国际人权法的关系以及国际难民法的产生、发展和渊源。在第二、三、四章中全面系统深入分析和阐明了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个是难民的概念。包括1926~1946年国际文件规定的难民概念、国际难民组织章程规定的难民概念、联合国难民署章程规定的难民概念和受难民署关注的其他人、普遍性的难民概念(即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1967年《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规定的难民概念)及区域文件规定的难民概念。第二个是难民身份的取得和丧失。在此重点分析研究了难民身份取得的主体、条件和难民身份取得的特殊情况,难民身份取得的排除情况
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化是现代仲裁制度和实践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更确切地说,是一组现象的总和。司法化现象存在于仲裁的各个环节,从管辖客体、主体,到程序原则和裁决制度。部分司法化现象可能是对国际商事仲裁"契约/司法"复合属性的合理确认与强化,因而产生积极效果,而另一部分司法化现象则可能是对该属性的背离,因而带来消极效果。
当下,靠前社会期待靠前法更有效地规范日益复杂的靠前关系,而靠前法在众多方面却遭遇严峻挑战,面临着重大的方向性抉择,因而,再次把目光投向作为靠前法发展之方法的类比,对于人们理解靠前法正在遭遇的严峻挑战――《类比与靠前法发展的逻辑》的讨论表明,其中至少某些是由于类比导致的,以及推动靠前社会重新确立靠前法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妥当地发挥类比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都是有益的。《类比与靠前法发展的逻辑》的作者是蔡从燕。
承运人责任制度是各国海商法和海上货物运输公约的核心。随着科技的进步,改革承运人责任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国际法论丛:海运承运人责任制度研究》重点探讨了承运人责任制度的历史演变、承运人的识别、责任基础、无单放货等前沿问题。《国际法论丛:海运承运人责任制度研究》认为,不完全过失责任制可能是不公平的,但却是有效率的、成本的制度。公约不应成为衡量一国法律制度是否先进的标准。中国应适时启动《海商法》的修改,通过完善法,来促进海运业的发展及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进入本世纪以来,在国际格局出现重大调整、高新技术武器发生质的变化和战争形态面临重大转型的冲击下,有关武装冲突的国际法正迎来裂变和重塑的历史机遇。本书作者不仅论及成为关注焦点的私营军事安保公司、网络战、基因武器、攻击型无人机、自主作战机器人等敏感和复杂法律问题,而且对国际人道法稳定与变化的历史过程和未来走向,作了大跨度的历史考察和高远的战略分析。此外,还从中国在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国际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的新视角,就如何对待和适用相关国际法的问题,坦率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这是一本切中时弊、分析视角全面而细致的关于欧洲刑事辩护的实证研究佳作,编译者克服不同国家在法律体系、语言、文化上的重要差异所造成的障碍,围绕“有效刑事辩护”这一核心问题,抽丝剥茧、将制度设计及其历史沿革、实践操作中的成规或偏见,政治派别的立场与承诺、大众意见的预期与现实反差、法律职业群体的分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纳入理性之光的洞察范围,纤毫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