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罗法洛(1852-1934)是意大利法学家、犯罪学家,犯罪人类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犯罪学》一书首版于1885年,之后多次再版,并先后被译成英、法、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多种文字。在该书中,作者提出自然犯罪的概念,其研究成果对犯罪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具有重大意义。《犯罪学》是犯罪学领域中比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它的出版标志着犯罪学作为法学中独立学科的延生。
本书是美国各大学法学院比较通用的一本法律教科书。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英美法的微型百科全书。 本书旨在展示美国的法律过程,不只通过描述,而且通过让读者置身于你来我往的争辩之中,而强调法律讲论的重要意义,则只在部分意义上是规则的一种功能。本书的资料安排意在让每一观点都能与其他观点相比对。每一文章和案例都提供了探索人的紧张关系的机会。正是以这种教学法,本书模拟了美国法律过程的实际运作,打开了进入法律和社会的大门。 本书所提供的法律规则、原则和案例,都是社会科学、历史和文学等知识语境中的论辩和讨论素材。本书信奉的哲学是,法律判决应当经由询问而生成,而一个纠纷的所有方面都应当被检视,以便获取最广博、最特别的观点。不仅如此,本书的设计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效果:某一阅读材料中知识要点的解决都扩展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西方法理学的各个学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研究西方法理学的发展趋势,它对中国法学及法制建设所可能造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书由三部分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梳理了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的一般特征;第二部分评介了当代西方法学的各个流派,批判法学、女权主义法学、种族批判法学、法律与文学、经济分析法学、权利与原则法学、法律社会学的一些代表人物受到后现代思潮影响的情况;第三部分探讨了后现代法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法制现代化的关系。
本书主要为广大的大学生及社会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西方丰富的法律思想遗产,开拓视野,提高法律素养的读本。收录的西方法学名著以西文法学的传统经典为主,同时吸收部分近年来翻译出版的新作。选文是原文中最精彩的、对后世影响、最能代表作者思想观点的内容。解读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作者评传,二是针对所选名著的全书解读,三是对选文部分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评点。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现实主义法学是20世纪西方法学的重要流派。现实主义法学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以法的客观社会现实为研究对象,强调行为和政治因素对作出司法判决的至关重要性,并轻视抽象的法律规范和原则对判决具体案件的影响。现实主义法学注重具体诉讼过程,注重法律程序中发挥作用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的政治、社会和心理方面,进而强调法官行为,注重司法效果。现实主义法学对当代西方法学具有重要影响,其思想、观点和传统被当代西方行为法学、经济分析法学、批判法学等继承。
本书(作者王岳、邓虹)除介绍了部分外国医事法领域的典型判例外,还介绍了国外医疗领域中的知情同意书的格式和特点,全书分为外国医事法判例研究;外国知情同意书研究两篇。 本书适合于采取案例教学法的医事法课程教学。
在将近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西方法律一直在非婚生子女的身上追讨父母的罪,体系性地歧视他们,剥夺他们的权利。父母的罪行越重,子女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就越低,所受的法律保护也就越少。虽然也有改革者曾试图改善非婚生子女的苦境,但只是在最近数十年中,非婚生法律的毒钩才被彻底拔除。纵是如此,在自由富裕的西方,非婚生出身的社会、经济和心理成本仍然极高。 约翰·维特对西方不断演进的非婚生法律史和神学史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他主张,传统的非婚生教义不仅曲解了圣经关于个人责任和基督徒共同体的基本教导,而且也违背了所有人一律平等、共享尊严和自然权利的基本民主原则。他的结论是,没有非法子女,只有非法父母;他还大声疾呼要同等地保护所有儿童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如何。
本书基本结构包括四部分:一是当代世界法制概述,概括介绍当代世界法制的内涵、现装及发展趋势;二是当代世界法制的基础,包括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三是当代世界法制的主要制度,包括立法制度、执法制度、司法制度;四是当代世界主要法律评介,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民商法、国际经济法。此结构设计试图使读者以更广的视野,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当代世界法制。本书共十三章,每章内容力求客观准确,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借鉴作用,有较丰富的知识含量。本书的结构设计具有原创性,各章内容参考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论著与教材。
作为马克思主义来源之一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体现了前辈先贤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和人类获得普遍幸福的憧憬,而空想社会主义法学思潮就这一学说的重要组成门部分。空想社会主义未能学思潮产生于16世纪的欧洲,19世纪达到,其最突出的贡献是对法律本质的揭露、对平等观和财产公有制的主张。空想社会主义法学的思潮精心地描述未来理想社会的法律,系统地阐述人人平等的独特的平等观,主张实行财产公有制,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主张劳动产品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以及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保障,主张法律应当由全体人民制定、体现人民的意志。空想社会主义学思潮是人类宝贵的法律文化遗产。
本书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文章短小、精彩,通过的方式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作者颇为尖端、颇为前沿的研究心得,在这样的论说里,进入法律的智慧天地,享受智慧的乐趣。
本书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文章短小、精彩,通过的方式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作者颇为尖端、颇为前沿的研究心得,在这样的论说里,进入法律的智慧天地,享受智慧的乐趣。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现实主义法学是20世纪西方法学的重要流派。现实主义法学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以法的客观社会现实为研究对象,强调行为和政治因素对作出司法判决的至关重要性,并轻视抽象的法律规范和原则对判决具体案件的影响。现实主义法学注重具体诉讼过程,注重法律程序中发挥作用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的政治、社会和心理方面,进而强调法官行为,注重司法效果。现实主义法学对当代西方法学具有重要影响,其思想、观点和传统被当代西方行为法学、经济分析法学、批判法学等继承。
本书是对外国刑法理论的素描式著作,全书参照大陆法系尤其是日本、德国刑法理论的通说体系,选取有代表性的议题,兼顾基础知识和发展动向,在有限的篇幅内勾勒出外国刑法理论的基本框架。本书所述内容重在与中国刑法理论形成对照与互补,强调问题意识重于追求体系完整。书中采用比较论述的方法,在同一视角下审视各种代表性理论,使各种对立性观点得以平行展开,引导读者扩展知识、开阔视野。全书注意以例说法,在争议问题上穿插大量的实务与讲坛案例,力图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学术论争的全景,帮助读者理解不同学说之间的核心差别。全书注重资料的新颖性和准确性,致力于对刑法理论观点作细致的梳理,以对刑法法理的逻辑演绎取代对法条的注解诠释,确保观点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