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国编著的《美国专利法》以专利侵权一侵权抗辩为主线,以100余件专利诉讼典型案例的法典一判例法解析为路径,结合《美国专利法》修订后新、旧法适用的规则变化,全面剖析美国专利诉讼各阶段诉讼双方的规则运用和实务技巧。作者为美国飞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也是资深专利代理律师,以其在美国加州十余年的美国专利申请/诉讼代理经验,用简练和通俗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技术、规则、判例、技巧等融为一体,、专业而不失趣味与可读性。本书援引和解析的判例既有美国联邦法院的经典判例,也包括高新科技领域截至2014年6月的判例,对广大读者很有借鉴意义。
为什么第九编被称为美国《统一商法典》最成功的一编?为什么美国融资、担保体系运行如此便利和高效?本书向你揭示美国融资、担保活动得以高效运行的重要制度基石。美国《统一商法典》的第九编是调整动产担保交易的法律规范,它开创性地以一元化的担保法律概念替代了此前受个别法调整的多种担保形态。具体来说,凡是以合同在个人财产或不动产附着物上设定担保权的交易,不论其交易形式如何,都归属于第九编的调整范围,并且适用一套统一的担保法律概念和规范。本书旨在介绍和讨论第九编的制度规范并对其展开学理讨论。对第九编制度规范的介绍将包括第九编的具体条款、正式评述、经典判例以及相关的其他法律规范等,本书还将介绍第九编在社会经济生活和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情况和对经贸、融资活动的影响,以求向读者呈现美国动产担保交易制
《清末民初来华美国法律职业群体研究(1895-1928)》是中美关系史入物研究继美国传教士、外交官、税务司等群体后挖掘的又一新领域——法律职业群体研究,也是在近代法制史研究中以人物群体研究的视角来拓宽西法东渐的研究视野。《清末民初来华美国法律职业群体研究(1895-1928)》通过论述1895—1928年美国在华法律职业人所从事的法律教育、司法审判、诉讼代理、法律咨询等职业活动,以及他们建立远东美国律师协会以加强联系、提高业务、建设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努力,揭示了清末民初来华美国法律职业人作为一个整体,既是美国侵犯中国司法主权的一个缩影,又是美国对华进行文化教育渗透的一种体现,侧重于中国法律职业从无到有的近代化使命和当代中国走向法治的视角,对他们的法律活动所带来的法治模式、所体现的专业精神在当时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对
《美国专利法史研究》(作者杨利华)作为我国部系统研究美国专利法历史的学术专著,在提供大量关于美国专利法历史的原始资料和数据的同时,剖析了美国长期的亲专利政策的社会、经济、法制等方面的原因,并提出了我国借鉴美国专利法历史经验的思路。《美国专利法史研究》不仅对于知识产权法和美国法制史等相关研究人员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而且对于我们全面客观地把握专利制度的产生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理性分析和解决我国知识产权领域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激励创新的政策与法律制度的构建,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实现,创新人才能够合理分享创新收益,技术创新成为持续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对我们而言都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何实现以上目标,对研究者而言,所能做的功课就是寻找他山之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书作者整理了美国的相关激励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的法律与政策,对美国有关法律与政策的解读,可以为我国技术创新和转让提供直接的借鉴。
《美国税法典(精选本)》是一部外国法典的翻译,将带来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甚至可以发展出一门分支学科和一个研究方向。我国对美国税法研究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美国税法典》的中译本,很多想研究美国税法的学者没有研究的资料。
美国的立国和兴起,是世界现代史的中心事件之一。美国的兴起与其宪政的相关度问题,更是身处现代化漩涡中竭力保全自身文明政教制度的中国知识界的核心关切。如今,离开这一事件、这一问题,中国知识界几近无法“正常”思维--吊诡的是,美国宪政对中国知识界来说迄今仍是未解之谜。 长期以来,我们思考美国宪政的一般路径是:将之拆解为一系列据说可放诸四海皆准而中国自不能不准的宪政“要件”,寻觅这些要件在中国的蛛丝马迹,嗣后有则再接再厉,无则奋起直追。然而,正如循此路径而进的宪法大家张君劢所示:这种路径最终只会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人因所谓“民族劣根性”而缺少宪政习惯——这无异于说,除非彻底抛弃中国文明传统,否则永无“宪政”之日。
本书为该领域权威著作。作者在对美国不同历史阶段经济、政治、思想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美国历史上著名法官、法律家霍姆斯、特雷纳、普罗瑟等人的思想为主要线索,详细阐述了美国侵权法的发展历程。本书是研究美国侵权法不可缺少的经典著作。
《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获得2001年哈佛大学出版社托马斯·威尔逊奖、2005年美国法律与社会学会詹姆斯·赫斯特奖、2005年美国法律史协会威廉·克罗维尔基金会奖。约翰·维特对美国工业化时代的描绘既细致入微,又视野恢宏。这一历史学佳作不仅仅讲述了工人赔偿的兴起,它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社会改革之一。维特还生动地重现了19世纪晚期工业世界的社会图景:令人震惊的工人伤亡率、工人的互助保险协会、大规模的移民潮、泰勒主义管理的兴起、重塑自由劳动理念的斗争、欧洲的社会工程与美国的反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遭遇、进步时代劳动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基于这些材料,维特阐明:法律参与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他的分析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展示出美国法律改革中诱人的可能性与不变的局限性。
《美国宪法的基督教背景》从历史事实和思想两个角度深入探讨美国宪法的立法背景。中间部分重点探讨美国历史上著名的13个开国之父,对于他们立宪与立国思想背后的个人信仰和学识背景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并以大量手稿摘录的方式进行条分缕析,最后部分探讨美国宪法的危机和未来,具有前瞻意义。 《美国宪法的基督教背景》出版于90年代末,在大部分人专注这美国宪法的实际运用与权利分配时,这本书重新唤醒美国人对自己历史源头的审视。在过去的10年里,这本书再版了9次,成为所有保守派法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尤其是美国宪法研究员的书籍之一。本书的出版,带动了一系列对美国宪法宗教背景的研究。现在,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们在判决中也会引用宪法及国父们的宗教背景作为辅助依据。
《美国清洁水法原理:从命令控制的视角》主要从命令控制的视角较深入研究了美国清洁水法的历史沿革、法律渊源、行政管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水质标准、点源污染排放控制和非点源污染排放控制制度,其中重点研究了国家污染物排放消除系统许可证制度和每日大负荷总量控制制度。并且本书结合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立法、执法和司法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借鉴美国清洁水法,提出了完善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若干建议和对策。
《公司治理原则》并不涵盖公司法的全部,而是仅限于几个选出的主题:商业公司的目标和行为、公司结构、谨慎注意义务、公平交易义务、董事和股东在控股权和公开收购交易中的作用以及有关的救济。该项目的名称正是对项目的有限的工作范围的一个反映,该项目之所以起名为“公司治理原则”,部分是想传达此项工作并没有覆盖公司法全部的意思。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个题目可能有些过于简单,因为几乎公司法的每个规则都与公司治理直接或间接有关。但是,正如我们所计划的那样,《公司治理原则》只讨论涉及法律研究院认为的构成公司治理最核心部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