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跨境财富移转的趋势外,传承筹划不仅仅是一套理论,更是一个包含许多避税风险细节及组织严密的流程。当筹划跨境财富传承时,财富规划者须考虑各家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特殊需求,因此,更应筹划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些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应包含许多步骤,例如确认家族传承视野、建立家族办公室、草拟家族宪法、提出跨境财富移转方案,更重要的是提出实际可行的时间流程表。因地理环境不同,此执行进展应由专业人士执行,以具体监控实际上的税务及法律风险。本书作者吕旭明以实际参与跨境传承筹划逾三十年,更是以其自身的家族测试这些规划工具。在过去十年里,寻觅及访求美国信托律师、税务律师、会计师、受托公司及其他专业人士,以确认所有执行步骤及相关的税务及法律风险。他确信其在书中提及的规划工具能够确实符合高净值家族
本书是“警察学译丛”之一,全书共分15个章节,主要对社区警务战略与实践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警务发展、问题导向警务、社区警务评估、社区警务培训、辖区内的更多社区警务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特点是把平日里所办理涉及城中村改造案件和各地做法加以梳理,并对部分地区有争议的改造方案进行评析,适时提出我们的建议,力求推荐更加完善方案供各地参考。本书不仅适用于城中村改造,同样对于旧村改造、小城镇建等具有参考价值,为写作方便,作者把各种名目的村改造,统一使用“城中村”改造一词。
随着《民法典》的实施,民法对刑法适用带来的影响引起我国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的高度关注。因为民法与刑法之间存在前置法与后置法之间的密切关联性。尤其是人身犯罪和财产犯罪中所涉及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都是民法调整的对象,当这些法律关系受到侵害的情况下,首先应当由民法进行调整,只有当这种侵害行为达到犯罪程度时,才受到刑法的调整。因此,民法对刑法具有的制约性,这是在刑法实施中必须格外重视的。不可否认,以往我国从事刑事司法活动的人员对于民法是不太熟悉的,尤其是在刑民交叉案件中,如何正确区分民事违法与刑事犯罪之间的界限,还存在认知上的差距。《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对刑事司法人员带来挑战,要求他们不仅要娴熟地掌握刑事法律知识,而且要深度了解民事法律知识,尤其是要掌握民事法律关系的分析方法。只有
公益诉讼已经成为我国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法治政府建设新阶段中的重要探索。通过公益诉讼制度,能够更好地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监督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公益诉讼的探索与研究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当下,迫切需要从法院裁判的角度,对我国公益诉讼案件的数量、裁判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帮助理论界和实务界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估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实施状况和发展前景。本书以法院对公益诉讼的裁判作为研究视角,全面梳理我国23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的公益诉讼起诉、审理和判决情况,充分利用裁判文书网等司法公开平台,完整展示了我国公益诉讼制度落地以来的各个阶段的诉讼数量、诉讼类型以及裁判类型等,对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城市更新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深圳城市更新回归“协议出让”的土地出让方式并辅以各类优惠地价政策,极大提高了开发商的参与积极性,随着深圳城市发展及房价的持续攀升,各地开发商也纷纷涌入竞逐,深圳城市更新的发展及变革牵涉越来越多的参与主体,然而,目前深圳城市更新立法层级较低,政策实施的地域特征明显,市面上缺乏类似专业指引,诸多法律问题需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及解决,本书立足于项目实践,从实务的角度帮助读者对政策、法律问题进行梳理,共享法规政策信息和分享法律实务经验,极具实践指导意义及参考价值。
随着科学等领域的专门性问题不断涌入法庭裁判的视野,由“白衣人”开发和驾驭的知识越来越多地为“黑衣人”所使用。在目前的司法环境和制度条件下,裁判者如何以某种正当有效的方式运用专家证据发现真实、化解纠纷?这一问题已然超越了法系和诉讼模式的界线,成为当代各国民事司法普遍面临的重大难题。专家证据的司法运用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不仅涉及多方证明主体之间的互动,还涉及裁判者对专家证据的取舍和评价,因此受证据规则和程序制度两套系统的共同调控。当裁判者无法在现实情况下到达知识正当程序的彼岸时,理性启动法律框架内的两大控制系统,仍然可能产生符合正义的类似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