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收录的作品,触及刑法基础理论几个重要的部分,但是基础尚浅者不能从页读起。我的建议是:先读第三篇故意与过失,而后读第二篇犯罪阶层体系,其后读第四篇客观归责理论,接着读篇当代刑法思潮,第五篇以后顺序不论,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其中篇当代刑法思潮是最近的作品,在海峡两岸几乎同时出版,对犯罪阶层体系的最终反省结论在这一篇文章中才出现;第二篇第二章论及错误与不法和罪责阶层,尚未收录在春风煦日系列丛书中,本书次收录;第三篇章故意论,则是重新整理客观的故意概念、区分故意与过失、故意与过失竞合以及前年发表的择一故意四篇文章,有些部分是至今尚未发表的新作;第四篇第四章客观归责理论的回顾与前瞻,则是由四篇文章组成:客观归责理论的回顾与前瞻(2000)、Die objective Zurechnungslehre in Taiwan(台湾的客观归责理论)(200
这本书收录的作品,触及刑法基础理论几个重要的部分,但是基础尚浅者不能从页读起。我的建议是:先读第三篇故意与过失,而后读第二篇犯罪阶层体系,其后读第四篇客观归责理论,接着读篇当代刑法思潮,第五篇以后顺序不论,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其中篇当代刑法思潮是最近的作品,在海峡两岸几乎同时出版,对犯罪阶层体系的最终反省结论在这一篇文章中才出现;第二篇第二章论及错误与不法和罪责阶层,尚未收录在春风煦日系列丛书中,本书次收录;第三篇章故意论,则是重新整理客观的故意概念、区分故意与过失、故意与过失竞合以及前年发表的择一故意四篇文章,有些部分是至今尚未发表的新作;第四篇第四章客观归责理论的回顾与前瞻,则是由四篇文章组成:客观归责理论的回顾与前瞻(2000)、Die objective Zurechnungslehre in Taiwan(台湾的客观归责理论)(200
《亲属法原论》是一部自有特色的专著型教科书。作者一方面厘清亲属法的流变沿革和脉络体系,解读亲属法的内在涵义和基本制度,博采深研,发微求证,提出独到见解。另一方面,作者力戒流于说教的空洞论断,揣摩现法法律规定的得失和适用,解析疑难案例及争议之处的症结和处理,力求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贴合亲属法的本源精神。作者毫不费力地将理论与实务糅于一处,对现实的法理思考贯穿始终,显示出作者严谨务实的治学境界。《亲属法原论》既可为法律研习者提供全面指引,亦可为从事司法实务者提供有益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