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共犯理论的背景下,以主犯为“参照物”,以经济刑法为视角,对从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从犯的概念及其认定;从犯的犯罪形态认定;从犯与身份;从犯的量刑情节;单位犯罪视野中的从犯认定问题等。
《刑法总论精释(第2版)》立足于我国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采用前沿性的刑法理论,意在提供一种别有新意的刑法总论的知识框架。《刑法总论精释(第2版)》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引入。《刑法总论精释》在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上对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展开叙述,为定罪活动提供了更加精密、更加精细、更加精致的理论资源,因而也是将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向司法实践推广的一种有益尝试。二是判例刑法学方法的采用。《刑法总论精释》采用判例刑法学的研究方法,在刑法理论的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指导性案例,使刑法理论更加贴近司法实践,也使《刑法总论精释》更具有可读性,对于传播有关指导性案例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三是司法刑法学视角的贯彻。《刑法总论精释》以刑法规定和司法解释为主导,对刑法总论的基本原理
《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案例指导》(第四辑)部分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年度报告(2011)》全文,共归纳出44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法律适用问题,总结和梳理了人民法院在知识产权和竞争审判领域处理新型、疑难、复杂案件的审判标准、裁判方法和司法政策。第二部分为年度报告涉及的34个院审理的典型案例裁判文书全文,并标注了重点提示。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系列丛书: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三辑)》为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的系列丛书之一。其突出特点乃是:立足于中回刑事政策理论与实践,重点研究中国刑事政策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准点与重大问题,同时追踪域外刑事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成功经验,从而为国家刑事政策的制定与推行提供理论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系列丛书: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三辑)》既是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奉献给国家有关决策部门的刑事政策制定与推行的重要参考报告,又是所有对刑事政策怀有兴趣者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立足于我国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采用前沿性的刑法理论,意在提供一种别有新意的刑法总论的知识框架。《刑法总论精释》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引入。《刑法总论精释》在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上对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展开叙述,为定罪活动提供了更加精密、更加精细、更加精致的理论资源,因而也是将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向司法实践推广的一种有益尝试。二是判例刑法学方法的采用。《刑法总论精释》采用判例刑法学的研究方法,在刑法理论的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指导性案例,使刑法理论更加贴近司法实践,也使《刑法总论精释》更具有可读性,对于传播有关指导性案例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三是司法刑法学视角的贯彻。《刑法总论精释》以刑法规定和司法解释为主导,对刑法总论的基本原理进行法理阐述,由此展示司法刑法学之
本书以刑事政策立法政策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进展为主题,侧重对近年来刑事立法领域的刑事政策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梳理,尤其是对近年来刑法多次进行的修正与刑事诉讼法进行的修正等刑事立法进行分析。编者认为,将刑事实体法与刑事诉讼法的研究融合在一起,作为刑事政策领域的研究框架,是一个新的尝试。
本蓝皮书共分为“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基本情况”“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保障及存在的问题”以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对策研究”四个章节。其中对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基本现状、犯罪特征、涉及的法律问题以及“实名制”背后的“记名制”现象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开户模式,发布了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的十大典型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建议与对策,包括提出制定专门的《信息通信消费者保护条例》以及设立“国家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周”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