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研究(卷·中国刑法学)》是“刑事法研究”丛书的一卷,是作者关于我国刑法学研究的作品集,精选了作者2000年以来的成果几十篇,论题既涉及对刑法基本原理的分析,也有对具体罪名的法律适用及立法完善的思考,还有对刑法改革的构想。各篇文章成文时间不一,其中引述的法律条文或许未能“与时俱进”,但论述的逻辑和思辨的过程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转型期诉讼法学创新文库5:刑事证据规则研究》围绕证据规则的运用问题,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理念,开展了证据规则适用问题的实证研究,重要特点是解决了刑事证据规则的中国特色问题。与过去的研究相比,《转型期诉讼法学创新文库5:刑事证据规则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单一性走向了多元性。过去的实证研究,更多的是专题研究,往往是对某项诉讼制度、程序或者是具体措施的研究,研究方法通常具有单一性。《转型期诉讼法学创新文库5:刑事证据规则研究》的研究既有具体证据规则的研究,也有证据规则体系的构建;既有证据的客观数量、质量的把握和分析,也有对证据运用的主观概括、抽象。《转型期诉讼法学创新文库5:刑事证据规则研究》的研究不调卷、调查、观察、案例解剖、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还兼顾理论思辨方法、逻辑
这里记录了一个浙商长达六年的诉讼历程; 这里展示了一个浙商跌宕起伏的荣辱标本; 它反映了一个浙商对司法独立、公正的强烈诉求和对事实真相、法律原则的坚持。 《浙商诉讼报告:我的陈述和辩词》附光盘一张。
土地犯罪与刑罚或称土地刑法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时期凸显的一个新的重大刑法学问题,也是法学界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基于此课题之重大,《土地犯罪与刑罚研究》的笔者姜爱林缘于在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工作,加之主要从事土地法律与监督工作之便,得以率先涉足这一全新的领域。2010年下半年,笔者对1985年以来、差不多25年时间所撰所写的各类文章进行汇编、整理。编辑整理的基本原则在于:编集整理,分类成册,力成体系。这是一项比较繁杂、枯燥的文字工作。经过半年多艰苦的收集、编纂、分类、打印“综合”工作,终成经管卷五本、政法卷六本、文学卷二本、外卷一本。
《反商业贿赂: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首先从商业贿赂的定义、内涵和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人手,对商业贿赂内生的利益关系和内在本质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揭示和剖析。其次针对目前商业贿赂多发易发的几个重点领域,就商业贿赂的表现形态、活动特点和滋生环境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从社会、经济、文化和国际视角出发,提出了“从制度建设入手,构建我国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的思路、架构和对策措施。《反商业贿赂: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科研领域的法律专业、行政学专业、社会学专业、政治学专业的教学和学习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司法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工作者的阅读书目;亦可作为经济管理部门的行政官员、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参考书目。
行刑社会化是我国监狱行刑科学化、法制化、社会化的“三化”之一,它的提出促进了我国行刑工作的发展、文明和进步,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对这一问题深入研究,笔者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之后,以“行刑社会化研究”为题,于2005年申报了河南省软科学普通科技攻关项目,并得以立项。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笔者对于行刑社会化的提法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就行刑社会化的本质意义而言,是要动用社会资源共同融入罪犯的矫治之中,体现的不仅是文明、进步和科学,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是社会公众对于罪犯的关注和尊重。但是,从法律意义上而言,行刑即刑罚执行,它是以国家法律的制定为前提的刑事执行活动。对于行刑的主体,不严格的要求,而且在程序上必须有法律的认可或授权。也就是说,未经法律认可或授权,任何人或任何组织、团体
本书从罪犯权利的起源开始,在理论上详细研究了罪犯权利产生和发展的正当性,剖析了罪犯权利的构成情况和特点,之后结合国际罪犯权利保护情况,重点研究目前我国自由刑罪犯权利的保护现状,以及如何从理论认识上提高和从实践上改善当前罪犯权利的保护。笔者从对权利救济、权力制约制度,劳动制度,分类处遇制度,教育制度,假释制度等重要的罪犯改造制度的探讨中,提出了罪犯权利保护状况的改善之道。
刑法机能的发挥总是有限的,一方面,依靠刑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犯罪;另一方面,刑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违法行为,而只能慎重、限制地适用于必要的范围内,这便产生了刑法谦抑性问题。刑法谦抑性可全方位适用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实践以及刑事理论研究,它不仅是一个刑法理念问题,更是一种广泛的刑事政策运动。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倡保障人权,强调刑事和解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全面研究刑法谦抑性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