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大学韦恩·莫里森教授的《理论犯罪学:从现代到后现代》(法律出版社)是继其《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之后第二本被翻译为中文的作品。 该书叙述了犯罪学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理论发展轨迹,作者开篇叙述时代情绪———迷惑、自我怀疑和矛盾,展现了本书写作的背景,之后用现代性兴起和高涨的中心主题来叙述犯罪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从古典犯罪学到实证犯罪学,从现代到后现代,力图将犯罪学理论置于一个不同的社会、政治构架之内和叙述之中。 犯罪学理论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变得十分复杂,产生了各种理论,如差异交往论、社会控制论、标签论、心理分析论、存在主义理论、左派理想主义等等,每种理论结构上都保持了逻辑上的一致,因此,融合这些理论并建立一个独立的一般性理论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些理论都建立了自己
于世忠主编的《刑法与民法交叉问题研究》以交叉学科视角,通过对刑法和民法的交叉问题研究,为司法实务部门严格区分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进而分类执法和司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全书以法学专业研究文集形式出版,以问题为导向,具体剖析刑法与民法交叉问题的具体理论和实务操作。
《香港与内地刑事法制冲突问题研究》为中国法学会后期资助项目文丛之一。《香港与内地刑事法制冲突问题研究》的研究范畴是香港与内地刑事法制冲突问题,此种冲突不仅体现在静态的法条中,而且表现为动态的法制实践,主要包括:其一,《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法律中的刑事条款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其二,香港特区在落实中央授权刑事立法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其三,两地在处理跨境犯罪过程中所产生的刑事管辖权冲突。
《刑法与道德的视界交融:西原春夫刑法理论研讨》共5编,前4编为专题性论文集,第5编为研讨会实录。《刑法与道德的视界交融:西原春夫刑法理论研讨》以西原春夫教授的刑法理论思想为基础,集合众多刑法学家就刑法中的刑罚权、犯罪实行论、犯罪论体系及刑法与道德之关系等问题进行的详细论述。
中国刑事政策原理试图从广义刑事政策视角出发,从刑事政策的建构理性和理性建构两个维度对中国刑事政策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构建中国刑事政策的理论体系。由此决定本书由上下两篇组成。 在中国刑事政策建构理性篇中,梳理界定了刑事政策的概念:对刑事政策的发展作了历时性考察;构建了总的刑事政策、基本刑事政策和具体刑事政策的结构体系;构设了刑事政策的建构机制;界定了刑事政策的基本原则;论证了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构建了刑事政策的理论分析工具——刑事政策的分析模式;论证了刑事政策模式转换的基本形态,兼对中国刑事政策模式转换进行了考察;论证了刑事政策的建构基础,包括文化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法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在中国刑事政策理性建构篇中,着重对中国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中国的刑罚化与非刑
章《经济刑法立罪逻辑论》是关于个问题的探讨。研究认为,“立罪至后”是经典作家理论的逻辑归结,也是刑法谦抑理论的逻辑结论,还是本体论上的人性要求,因而应是经济刑法立罪的基本逻辑规则。从金融刑法修正可见,我国经济刑法修正中的立罪存在“无先而后”现象,这背离了“立罪至后”的逻辑规则。“无先而后”现象的生成具有两个相反相成的因果逻辑:一是“刑法谦抑观”未真正树立——“立罪至后”逻辑规则缺失——“无先而后”,二是“刑法观”潜意识存在——泛化的“刑法超前立法”误导——“无先而后”。未来经济刑法立法中“无先而后”现象的克服,有赖于观念的真正弃旧立新,但更重要的是有赖于技术的补缺除弊,即“立罪至后”逻辑规则的确立、“刑法超前立法”误区的消解和“立罪至后”逻辑规则在立法中的切实持守。 第二
《刑法与道德的视界交融:西原春夫刑法理论研讨》共5编,前4编为专题性论文集,第5编为研讨会实录。《刑法与道德的视界交融:西原春夫刑法理论研讨》以西原春夫教授的刑法理论思想为基础,集合众多刑法学家就刑法中的刑罚权、犯罪实行论、犯罪论体系及刑法与道德之关系等问题进行的详细论述。
《中等职业教育法律事务专业教材:刑法基本理论与实务》是中等职业教育法律事务专业教材。本书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法律事务专业培养法律辅助性专门人才的目标要求,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学习能力为本位,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同时又与时俱进,全面反映了的刑法规定。本书由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两部分组成。总则部分主要介绍了刑法基本理论、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等内容,讲述了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者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分则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刑法规定的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等犯罪类型,其中每类罪又包含若干具体的罪名,并对某些多发犯罪予以比较详细的讲解和分析。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法律事务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法律爱好者参考使用。
本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英国动物福利法律制度的基础进行了分析介绍。总论部分,分析探讨了动物福利法的起源、概念、基本原则、主要渊源以及法律的实施;分论部分,对英国农场动物福利法、实验动物福利法、伴侣动物福利法、工作动物福利法、娱乐动物福利法及野生动物福利法进行了阐述;最后节选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刑法的道德界限(第三卷):对自己的损害》中,范伯格对法律家长主义原则进行了系统论述,探讨了有关自我损害的各种问题,包括家长注意、个人自治及其边界、自愿性与风险预设、同意及虚假同意、强迫力、行为能力不足以及选择死亡等,以此对维护个人自治与限制国家强制力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极具说服力的阐释。
本书将“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陷入或者继续维持认识错误-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或者第三者的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作为诈骗界与金融诈骗罪的基本构造,以“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地往返于刑法规范与生活事实之间”、“与其批判刑法不如解释刑法”为解释理念,对诈骗罪的基本问题与金融诈骗罪的疑难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本书既植根于中国的立法与司法现实,又将相关问题置于世界刑法理论之林展开讨论;既对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作出了创新的解释结论,又以已经存在和可能出现的各中疑难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既注重以妥当的法哲学理念为指导解释刑法条文,又重视从具体生活事实与解释结论中抽象出刑法解释的一般原理。本书适合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法学研究者、学习者以及法律实践部门的工作人员
《共犯论思考》是一部以共犯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该书对共犯处罚根据论、共犯本质、共犯与身份、共同正犯、承继共犯、共犯脱离、不作为共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分析中对日本、德国等关于共犯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及立法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并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法律的具体规定及理论通说,配以典型实例对如何解决我国的共犯论问题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