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一书脱胎于《史记》,从中遴选出84篇经典故事,分8卷,以人物为主线,用故事体的形式,通俗晓畅而不失风趣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史记》中100余位先贤英雄的故事。其中,不但有帝王将相“艰苦创业”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实用性。 1996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已经编辑出版了5卷,按时间段分别为1978-1996年、1996-2000年、2001-2007年、2007-2012年、2012-2017年,本卷为前5卷的续编。 本卷收录了2017年10月至2022年10月党中央,中央纪委以及党中央工作机关制定的部分现行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共127件,反映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规治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
《学术月刊:重绘世界政治的知识图景》选编《学术月刊》近年刊发的关于西方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的相关论文。各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和阐释柏拉图、马基雅维利、托克维尔、洛克、康德、亚当·斯密、伯林、斯特劳斯、罗尔斯、阿玛蒂亚·森等人的政治思想及其对现代政治秩序的深刻影响。各篇文章作者均为长期从事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对相关领域有着长期的积累和深刻的见解。
中国政府代表谁?当然是代表中国人民。中国政府反映和表现谁?当然是反映和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所以,对于中国政府的赞扬和肯定,实际上就是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赞扬和肯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很重要的一个建树,是在新中国建立后,能够建设和塑造一个优秀的人民政府。在全球比较,中国政府为什么“棒”?因为领导这个政府的,是全球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个优秀的中国政府;一个在全球政绩秀的中国政府,将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新的贡献。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这就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这是古代中国能够长期领先世界的重要因素。新中国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够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持续崛起,能够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披荆斩棘,是因为有新的“四大发明”,这就是:
《朝鲜对外战略史研究》对朝鲜建国后六十多年的对外活动进行了综合考察,从中勾画出以“自主”为特征的朝鲜式对外战略的形成与发展,探讨其形成的背景、发展的状况及未来走势。旨在弄清朝鲜对外战略发展的历史脉络,全面认识其现阶段对外战略选择的深刻背景,重点研究冷战后朝鲜对外战略在目标、内容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和实践效果,并探讨朝鲜未来究竟选择何种对外战略图生存求发展。
本书以基本理论篇开篇并统领全书,简要阐述了信访工作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我们的认识、感悟与思考。工作方法篇主要介绍操作实务,按照预防、受理、处理的纵向顺序,阐述了具体信访工作的任务、原则、方法、程序及要点,凝聚了我们的实践与探索。工作规则篇则按照信访工作的具体职责和任务,横向汇辑了信访工作从受理来信到接访办理、督查督办、复查复核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编制了工作流程图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典型经验篇精选了全国各地在信访工作实践中创造的各具特色的新鲜经验,给人激励,启人思考。并精选了以农村土地征用、城市建设拆迁、涉法涉诉为主要内容的处理信访问题案例,并辅以简要点评,以拓展我们的视野,用更高的站位、更广的眼光看信访。
在中央强调海西建设、各重点侨省纷纷提出打好“侨”牌的今天,研究侨务政策不仅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其现实意义也更加凸显。所谓“侨务”,理当涵盖所有涉侨事务,包括政治、经济、丈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中国侨务政策研究》仅择华侨出国、政治权益保障、投资、教育及归难侨的救济安置等重要方面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分章作以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理顺中国侨务政策发展的历史沿革,更好地解读当下的侨务政策,以及为今后侨务工作更好地开展积累经验。
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课制度,前贤们做了不少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对该时期的考课制度作系统且动态性的研究,尚未见到。该书选题明确,角度新颖,视野广阔,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并用史料做了令人信服的论证,将中国古代考课制度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质量的专著。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是在东汉大一统中央集权解体后出现的。这是一个分裂、对峙和独立发展的时代。在东汉废墟上先后建立起来的三个国家,根据自己所在的地理环境,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自己所拥有的军事斗争实力,选择了各自不同的建国道路,建立了不尽相同的国家统治模式。赵昆生所著的《三国政治与社会》在前人三国史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专题论述的方式。有选择、有重点地分别对三个国家从立国到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代表性的政治事件、制度设置、社会思潮、思想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变迁中所涌现出的对历史发展走向产生过举足轻重影响的时代人物。《三国政治与社会》一一详细梳理史实经过、探究运行的基本脉络,尽可能地做出有说服力的解读和中肯的评价,为深入研究三国历史尽一份绵薄之力。
日本的国际政治思想史研究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建设,同时又是近年来得到逐渐开拓的一个学术领域。无论从日本近代化进程研究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当代中日关系研究的角度来说,研究日本国际政治思想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日本国际政治战略的动向,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作者年来来努力从事日本国际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工作,特别选取日本近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原敬作为研究对象,发掘有关这一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新资料,认真分析原敬的国际政治思想,在这一学术领域做出了新的贡献。人们可以看到,原敬作为日本近代成熟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出了针对发达国家实施“协调”的国际政治战略思想,试图集中力量发展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控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作者廓清这一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国际政治战略思
人类社会的进步当以制度的成长为基础。甲午战敗以后,制度救国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制度变革的失败,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此后,新生的共和国开始了全盘西化的制度试验。从临时约法的颁布到责任内阁制的设立,从体制内政党的勃兴到参众两院议员的选举,民初政治舞台上演绎着西方宪政民主的活剧,在这幕活剧中,政党无疑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角。民初政党政治虽则昙花一现,但为中国的制度成长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政治文明,离不开政党制度的发展与创新。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今天的中国同样没有改变中西文化强弱的态势,同样面临着对西方先进文明的借鉴问题。因此,深入研读这段历史,总结制度移植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具有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