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论述了从先秦至民国时期的反贪斗争史。
本书收录了曾培炎同志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委副主任、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电子部、机电部副部长等职务期间,有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重大问题的讲话、报告、文章、信件等文稿422篇,以及有关照片和批语、书信、文件等影印件151件。这些文稿按经济理论、战略规划、宏观调控、结构调整、改善民生、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产业发展、资源环境、重大项目等10个方面分类编辑。本书大部分文稿是次公开发表。 全书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发展到体制、从政策到项目、从国内到国外,展示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初中国发展改革的历程,真实记录了一些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提出到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进程,具有独特的历史文献价值。全书凝
项英作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的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该书将项英生前的著述、书信、电文以及中央、军委发出与项英有关的电文,包括他的入党介绍人包惠僧和叶挺、陈毅等所撰写的回忆项英的文章,项苏云所写回忆父亲的文章,项英传略和生平大事年表等等,编撰出版,供广大读者学习和研究。该书对于人们了解项英的光辉一生和研究项英会有很大的帮助,填补了国内对项英一些历史史实研究的空白。
马基雅维利历来是欧洲主流思想诟病的主要对象;攻击很甚且流传很广者,莫过于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君主论》也因对缺失基督教德性的“马基雅维利式君主”的推崇,以“恶毒的小册子”“媚臣宝典”等诸多恶名流传于世。然而,同时存在的是对包括《君主论》在内的马基雅维利著作的隐秘推崇,再加之马基雅维利思想对于500年以来世界现实政治的影响之深广,这种极具张力的马基雅维利现象,就足以让人好奇、疑惑而无法揣测。 ·博比特,不仅担任过四届美国总统特别顾问,更对宪法理论、法学、靠前形势甚有心得。他凭借近50年的从政经历和治学基础,著作了《朝服(马基雅维利与他所创造的世界)》一书,并对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诸多案例进行剖析,指出了马基雅维利邪恶形象的由来,以《君主论》中的“马基雅维利悖论”为线索,发掘“论
牟宗三先生曾被英国词典誉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政道与治道》是其重要著作,此三书以“新外王三书”著称,牟宗三另著有《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等,并译有康德的《道德哲学》等。 本书集文十篇,编为十章,此书的中心问题有二:“一为政道与治道之问题,而主要论点则在政道如何转出;二为事功之问题,用古语言之,即为如何开出外王之问题。”在作者看来,“此两问题成为中国文化
本书为套盒,共六册。重温了冷战中的关系时局的六次危机事件,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和严谨规范的学术逻辑叙述了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从中窥见一段段跌宕起伏、波谲云诡的历史故事:既有政治家展现出来的大国智慧,又有普通人面对历史大势的隐忍无奈;既有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对一国的刚性束缚,还有偶发因素影响下的历史“转弯”;既有冷战政治与人道主义之间形成的有限张力,更有各种复杂要素共同构成的无限合力。口袋是“小”的,历史是“大”的,希望这套口袋书能够给读者打开历史大视野,从中国放眼世界,在世界中认识中国。
本书以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生平为脉络,从“行”(实践)与“知”(理论)两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毛泽东为建立新中国而艰苦奋斗的经历。在“行”的方面,本书注重客观叙述毛泽东走出韶山,再到参加革命、走上领导岗位并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历程;在“知”的方面,本书注重描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过,尤其是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解决中国革命中一系列问题的过程。全书真实地再现了毛泽东知行合一的历史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毛泽东思想,深化对百年大党历史的认识。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毛泽东口述史料的搜集、校勘、整理与研究”子项目,并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
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的角度看,自由主义都是当今备受争议的学说,本书从自由主义的概念、历史、复兴以及基本原则四部分,系统梳理了自由主义思想。在此过程中,作者凭借其对西方政治哲学的轻熟,以自由主义为线,向读者描绘了一张西方思想地图,并从一位中国学者的视角,指出自由主义面临的挑战及其局限。 如果说一张好地图可以让我们知道整体、方向、位置、重要特点和我们起点、终点、中间的路径,并知晓如何去学习、组合、效法哪些人类诸贤的智慧,有了这种选择与组合的方式,才不至于将自己迷失。那么,本书试图梳理西方自由主义的历史演变、理论内涵及其受到的批评的努力,因其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气度而成为了解自由主义及西方社会思潮的一副地图。
目前,中美关系处于两国关系正常化四十几年以来非常紧张、危急的状况。中美关系是否已经或终将进入 新冷战 状态?目前的状态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其结果如何?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和压力?对于这些问题,不仅中国政府各部门都在思考,学界各领域也必须做出回答。作为历史学者,特别是专门研究冷战国际史的学者,更是责无旁贷。 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委托,组织本校及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在以往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十五篇专题报告,分欧洲和亚洲冷战的起源、美苏太空及核武器竞争、美国的心理战和经济冷战、美苏在欧亚非大陆争霸、美国与其盟国的关系、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苏联及东欧国家的转型等几个方面,考察和分析了美苏双方在冷战形成和发展中的战略、策略及其胜败的
正义论是当代哲学最活跃的领域,但大多数正义理论在它们的理论高度上,却都有着一种严重的缺陷:只是把自己固定在纯粹规范性的抽象原则上,因而远离了正义论的应用范围——社会的现实。 阿克塞尔·霍耐特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他从那些形成于西方自由民主社会的规范要求中,直接获取决定当代社会正义的标准。这些标准在总体上构成了一个不仅是法定的,而且也拥有道德合法性的机制性行动规范的体系。霍耐特先生把这个体系称为“民主道德”。 为在理论上陈述这个庞大体系存在的理由,作者首先证明了西方社会的所有行动领域都有一种实现个人自由要求的特征。他在主要篇章中以黑格尔法哲学的精神和承认理论,展现了作为正义标准的个人自由原则怎么产生于私人关系、市场经济活动和政治公共性等这些社会具体领域。这本书有着一个要求极高
当今顿为流行的国际政治理论将国际关系领域视为霍布斯意义上的自然状态,《政治理论与国际关系》对此提出了质疑。本书立足当今国际关系的现实,对国际道德怀疑主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批判性剖析,并且在自由主义的框架内提出了一种基于适当的社会正义原则的世界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政治理论与国际关系》共分三部分。部分,通过与国内社会正义原则的对比,批评国际政治理论中的怀疑主义,论证了国际政治理论的可能性;第二部分,批判性地考察了国家道德这一源于现代自然法传统的替代观念,批评了国家自主观念的不充分性,得出国家自主须建立在社会正义原则的基础上;第三部分,详细考察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类比,推导出了国际政治领域适合的正义原则。 社会正义原则是贯穿全书的主线,作者查尔斯·贝兹围绕社会正义原则展开批评
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就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此人们有一个历史的认识过程。纵观社会主义发展史,剖析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实践过程、认识过程,有助于深刻总结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有助于科学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有助于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编撰社会主义发展史,总结社会主义经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坚持、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是研究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目的。正是基于这一目的,我们编撰了八卷本的《社会主义通
本书用思想实验的方法构想了一个“被限定的马克思”,并将其安置在20世纪政治哲学的视域下与罗尔斯展开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呈现出罗尔斯与马克思在分配原则、人的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证成等重要问题上的异同之处。
20世纪初是开启中国现代性的关键阶段,本书发展了一种新方式来研究这一时段的历史变迁。本书聚焦于妇女问题,它意涵丰富、意义重大,代表了那个时代标志性的文化悖论和政治抱负。季家珍仔细梳理了有着两千年历史并在20世纪初重获政治重要性的妇女传记的各种文化和政治用途,深入地探寻了中国人处理自己的历史和(以日本为中介的)现代西方各种方式。 ???她分析了各类男女行动者运用妇女传记的方式。他们利用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的妇女传记来宣扬有关女德、女才和英雄主义的各种竞争性的观念,借此对中国礼教、文化遗产和国家未来提出各种竞争性的评论。季家珍令人信服地描绘了这种种不同的路径,对历史变迁做出了新的诠释。同时,她别出心裁地在每章结尾处都设置了一个对照,以突出对女英雄模范的各种表现之间的裂隙,以及这些表现和与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