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直译为《论自由》,是西方自由理论体系的集大成者,详细论述了公民自由权力,包括公民自由的内涵、个人与全体的关系、公权与私权的界限等。作者由一人一己的自由推广而至一会一党的群体,强调群体和个人权限的划分,既不能以占有多数而压制少数,也不能偏袒少数而使多数受害,强调自由民主制度的实施其实是涉及一个国家的形势与国民觉悟的程度。严复翻译这部著作,讲西方的自由思想引进到中国,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次认识到个人尊严与自由,这是一种开创性的贡献。
《人民文库:卢森堡文选》收录了卢森堡不同时期的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其中有马克思主义的停滞和进步、卡尔·马克思、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俄国革命、群众罢工、党和工会、疲劳还是斗争?等文章,为广大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原史文献。
近日,中宣部中组部通知要求组织学习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帮助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社会主义五百年(套装共3册)》是国内部全面具体生动展示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通俗理论读物,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思想性。该丛书以中国传统章回演义的形式,将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有关内容熔于一炉,以文学的笔调娓娓道来。文笔简洁流畅,形式新颖生动,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是认识西方政治文化的一个尝试。不过,作者不是一般地谈论西方政治文化,百是从历史的角度来把握西方政治文化的精髓,研究西方政治文化的历史传统。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一个重要的途径是了解他的经历。一个单位要聘用一个职工,必不可少的一项是要对方提供一个履历表。一种政治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积淀物,其中每一个要素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都有其复杂的社会、地理、宗教、种族、历史机缘等原因。都经历了由孕生到成熟、由朦胧到清晰、分解与融汇、蜕变与新生的长期历史演进过程。本收通过对西方政治文化的历史考察,色勒出西方政治文化基本要素如自由、民主、法治、人权、平等、公权与制衡等价值的形成和演进的历史过程,以及各种要素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体系的过程,给读者一个比较系统的关于西方政治文化的来龙去
本书是当代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保罗·法伊尔阿本德的代表作。作者激烈抨击唯理主义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倾向,论证说最成功的科学研究从来不是按照理性方法进行的,不应要求科学家遵奉某一种方法论从事科学活动,而应以知识论无政府主义取代理性主义,充分发挥科学家的独创性,倡导著名的“怎么都行”的方法论原则。本书观点独特,自成一家,在西方学术界影响甚大。
《另类视野:庶民研究》作者对许多历史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见解独到。其主要内容包括论殖民地印度史编纂的苦干问题,工人阶级和工作状况的主认知条件,甘地及其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庶民的研究——解构历史的编纂等。另类视野观察历史,另类的眼光看待问题,另类的角度思考问题。
《中国乡村:论十九世纪的帝国控制》是萧公权先生多年心血研究的结晶,专门研究19世纪时期清王朝统治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特色在于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探讨清王朝对乡村政治统治体系的设置、理论和实际运作情况。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十一章。 部分专门探讨乡村地区的行政划分和基层组织划分,即研究村庄、市集、城镇的划分,保甲和里甲如何成立。 第二部分专门研究清王朝是如何设置乡村的统治体系,分别探讨了警察性的保甲制度、税收性的里甲制度、饥荒控制性的粮仓体系和思想统治体系的设置情况。 第三部分探讨了乡村政治统治体系的运作效果,分析了家族与这个统治体系的关系,以及乡村对它的行为反映。 本书已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帝国对地方控制的经典著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和 发展研究》一书是我国部系统研究思想政治理论 课话语体系的学术著作。本书以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 话语体系内涵为逻辑起点,以探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 语体系现状为逻辑中项,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 体系为逻辑终点,深刻剖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的构成要素,系统梳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 和发展历程,深入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 和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具体矛盾和规律。针对存在 的问题,本书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发展的基 本思路和具体路径。
“这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态:世界经济的宗主国正将调整一个已残损的世界经济的整个重担,强加于南方的肩上,而它们自己却在继续增长。更严重的是:第三世界国家已因债务危机和商品压价而遭到削弱;北方却把这当作机遇来加以利用,以影响第三世界国家的抉择,并将外部决定的价值观、政策、优惠办法和发展模式都强加给发展中国家。这些不当措施的社会代价和政治代价概由受害国及其人民承担--而且,由此产生的任何不稳定局面,又被北方当作进行外来干涉的新机遇。确实,由于这种种趋势,指出存在着一种迫在眉睫的危险或许并非夸张,即:可能建立起国际经济关系的一种体系,南方在此体系中的二等地位可能会被制度化。”
本百科全书旨在为研究政治思想的专业学者和非专业学者了解有关影响当今世界的各种重要观点和理论提供一种指南。它综述了古今政治理论家的思想,历吏地考察了各种政治思想的演化和走向。本书主要关注的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但出于让读者了解一些非西方政治思想的考虑,也收录了为数不多的几条有关中国、印度和政治思想传统的概述性条目。它纳入了部分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思想的条目,当然前提是他们的思想与政治科学有某种直接的联系。为了使论述个别思想家的条目篇幅充分,我们广泛运用了概述性条目来介绍政治思想的重要历史阶段(如古希腊和文艺复兴等阶段)和主要传统(如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传统),而对其中不太重要的人物只以些许文字予以介绍并通过交叉索引的办法使读者在其他有关条目中得到对他们的进一步了解
本书对国家的诞生以及使之定型的力量进行了建模。建立国家源自保护需求。专职保护者——统治者——是有效率的,亦是自利的。只有当个体创建了控制统治者的机制之后,才会配备统治者。有组织的保护所孳生出来的枝叶,就是法律体系和决策程序(包括投票)。因此,初始的“自然国”就会渐渐演进为一个法治国。 国家通过对保护内容的界定而给个体赋予权利。然而,实施永非完备。人们还使用其他第三方——如企业——来实施协议。实际生活中所选择的实施方法组合,决定了国家政策规模和国家特征。 随着产品变得标准化,订约的规模经济也随之增加。我们认为,国家或者通过条约或者通过征服来扩张其合约实施疆域,以利用国内实施的规模经济。合约实施疆域的扩张需求,也解释了法治帝国的建立。 约拉姆·巴泽尔毕业于希伯来大学和芝加哥大学,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健全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研究》的成果。该项目已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审核准予结项。 权力制约制度与权力监督制度是两种不同的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均衡发展对于我国遏制腐败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围绕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均衡发展,从理论渊源、制度基础和政治实践分析了我国权力制约监督存在的问题,指出廉政建设的关键是建立合理的权力结构,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发展路径。
本书作者在论述公共政策理论的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盘点了目前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有关政策主体、机构、工具的文献,并从中得出公共政策制定归纳理论、中间阶层理论的构成要素。他们所构建的模式不助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统一,而且使政策变革过程的关键要素得以确定,这些正是该领域的理论家和实践家所关注的内容。
尽管很少有哪个主题像阶级这样在社会学中如此重要,但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一个富于争议的概念。社会学家们不但在阶级的定义上没有达成共识,而且对其在社会理论中的主要功能以及对当代社会所进行的社会学分析中是否应该继续倚重这个概念都有不同见解。一些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阶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而另一些人则坚持阶级依旧是体现社会不平等以及社会权力的重要形态。一些人将阶级仅仅视为经济现象,但另一些人却采纳了更加泛化的定义,认为阶级不仅包括经济状况,也包含了文化维度。埃里克·欧林·赖特主编的《阶级分析方法》将探索阶级的六个主要传统的理论基础,每一章都由该领域的专家写就。在《阶级分析方法》的结尾,通过抛出:“如果‘阶级’是答案,那么问题是什么?”的疑惑,我们将展现有关这些阶级分析方法的概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