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浙江宣传”系列图书的第六部,原汁原味收录了2023年10月至12月“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发布的185篇原创文章,既有理论解读、热点解析,又有人文历史、档案解密,还有行业观察等,凸显了“浙江宣传”直面热点、解剖难点、亮出观点的办号态度,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时事、了解当下的浙江与中国。
借助于斯大林与罗斯福、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往来书信,《克里姆林宫的信件》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三位领导人的思想和个性。他们在二战期间只见过两次,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书信建立的,他们的通信构成了二战战略格局的重要部分。 《克里姆林宫的信件》提供了二战史研究的新视角,并为后人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关系提供了高层和原始的素材,使得若干重要历史事件从中可以找到答案或线索: ◎ 斯大林为何不相信德国会进攻苏联? ◎ 是谁开创了三国领导人之间书信往来的外交模式? ◎ 英美原定于1942年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为何延迟至1944年? ◎ 为什么当时在卡廷事件上美英对苏联采取了模糊的态度? ◎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为何要下榻苏联驻
《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是一部关于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学术论著,它对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末政治思想的发展做了全面考察。本书涵盖福利国家的兴起及后来引起的批评;共产主义对自由民主的认识及其尝试提出的替代性解决方案;大众选民以及新社会运动引发的全新的政治组织形式;从实证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对政治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形形色色的思想传统;西方与非西方政治思想之间的互动;全球化对国家提出的挑战。本书针对20世纪政治思想中的每一主题都有专章讨论,既有相当的学术水准,也容易为读者理解。
群团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本书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出发,分析了新时代群团改革的逻辑,并对照群团改革目标,围绕群团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一总体性功能的实现,运用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跨学科角度分类深入研究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机制探索和创新实践,分析其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炼出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结构—行为—价值三维基础性机制,呈现了群团组织协助党有效组织社会这一独特优势的时代发展和对国家治理体系结构韧性的强化。
本书是一部精彩、温暖的通俗理论读物,以宏大的视野,身临其境的描绘,叙述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以星星之火在中国发展、壮大的演进历史。将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放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大背景中,讲述其中的历史和人物故事,囊括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对社会主义思潮的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在抗日战争中与战后的发展与胜利,等等。探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发展的基本特征、社会效果和历史定位等问题,深入揭示其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环境、具体情境、深层原因和基本规律。本书结构均衡、情理交融,以流畅的文字和生动翔实的叙述,还原了一代代思想家努力求索的历史场景,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不同流派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是一部高质量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的普及读物。清朝末年的封闭与动荡自救式的改革,无法推动清王
本书是“浙江宣传”系列图书的第七部,原汁原味收录了2024年1月至3月“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发布的182篇原创文章,全书内容丰富,涵盖时政、社会、经济、民生、文化等多个领域,从理论前沿的深度阐释,到社会热点的犀利拆解;从历史文脉的溯源钩沉,到行业动态的精准洞察;从浙江实践的路径解码,到中国发展的图景擘画,凸显了“浙江宣传”坚持“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的鲜明风格,帮助读者感受并相信文字的力量、深入了解当下的浙江与中国。
主要内容包括七个部分,部分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来梳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的历史演变历程,进而分析其逻辑进程。第二部分挑选儒墨道法佛五家作为典型,分析其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色。第三部分分析古代升平之世的历史经验,主要分析文景之治贞观开元以及康乾盛世的成因。第四部分分析古代衰乱之世的历史教训,分析黄炎培定律的深层原因。第五部分分析历史上历次改革的成败得失,尤其是改革失败的原因。第六部分分析传统治国经典中的治理思想,主要选取《尚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 等著名典籍进行分析。第七部分主要分析传统治国理政思想在当今的现实意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继续创新性发展,哪些需要扬弃,从而达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而达到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目的。
..........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选编了“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自2022年5月30日上线以来至9月6日成立百日期间推出的202篇原创文章,内容原汁原味,涵盖理论洞见、传统文化、媒体锐评等多个领域,全面生动呈现了“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风格。此外,同步推出音频书和电子书,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
本书深度考察了日本对西方社会思潮的文化认同和吸纳,及其对明治日本社会产生的启蒙作用。系统梳理了各种社会思潮在明治时期日本的表现、演变、特点。这些思潮包括民权思想、自由平等思潮、立宪主义思潮、议会政治思潮和政党政治思潮、皇权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等。同时,也研究了这些社会思潮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和正面与负面的影响。本书作者在运用大量19世纪的手资料的基础上,深度考察了明治时期日本各类社会思潮的源流、表现、具体政治主张;详细梳理了代表各种社会集团的不同利益诉求的不同思想的相互论争,以及这些社会思潮对日本近代化进程的不同作用和深远历史影响;分析了各类思潮的推动和影响,造成了日本近代社会发展出现的多元、复杂的状况。
《历史选择了》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后,走马灯似的换了六位领袖,即陈独秀、瞿秋白、、、王明、博古,直至遵义会议才确立了的领袖地位。从遵义会议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究竟是历史的选择,还是时势的造就?作者专程赴井冈山、瑞金、遵义等地采访,查阅了大量有关的历史文献、档案,以翔实、流畅的笔调,从独树一帜的“领袖史”视角,揭秘及其领导的共产党如何顺应历史从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内容简介:北宋政权崩解后,继起的南宋高宗政权既需要快速有效地清理内部诸政治势力,重建朝廷威权,也必须思考如何应对敌国金压境的威胁。《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作者寺地遵教授引入政治学的“政治过程论”作为研究方法,细腻地描述了建炎元年(1127)至乾道元年(1165)间诸政治势力为掌握国家权力所进行的斗争,以及国家政策如何因应外在情势而调整,同时综合考察了各政治势力的社会背景。全书以绍兴十二年(1142)宋金和议形成分为前后两部,论述南宋政权自成立以来的运作与变化。讨论的时空虽在南宋初期,然自北方避敌南下的高宗皇帝以至文武官僚为巩固自身权、利,彼此纵横捭阖间对南宋政权性质所造成的影响,恰为理解传统中国政权体制内的权力冲突、抗争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观察视角。
本书是《笔墨当随时代》的续作,分为上、中、下三册,收录了“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2022年9月7日至2022年12月31日发布的245篇原创文章,内容不作删减,保持原汁原味,涵盖理论解读、传媒观察、热点评论、人文历史、解密档案等多个领域,凸显了“浙江宣传”直面热点、解剖难点、亮出观点的办号态度。其中,多篇文章是网络爆款,在舆论场上产生强烈反响。
真实记录了抗战期间具有影响的25个大战役:平津作战、冀察作战、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中条山会战、湘赣鄂作战、豫湘桂鄂大作战、远征凯歌。以战役为背景,突出介绍指挥将领的特点,作战的细节。同时也有蒋介石抗战思想演变、 国民党的备战举措和国民党的军事预案。
国内外学者围绕政府参与劳资关系调整问题已进行了较为宽泛的观点探讨,但相关研究、尤其国内研究大都处于零散观点状态,即使以论著章节或独立论文出现的也很少,更未见整体性的系统研究。随着劳资矛盾日显突出,亟需对转型期劳动关系三方主导性成员政府参与劳资关系调整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探讨。尤其应强化如下研究:1.对转型期劳资关系现实问题产生的深层理论困境思考还需加强。2.对我国政府在劳资关系调整中更具主导性的个性特征探讨应予强化。3.科学合理的政府参与劳资关系调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基层实践呼唤中亟需构建。
本书是作者探究西方政治文明内在理路的尝试,主要以17世纪英国政治哲人霍布斯的经典之作《利维坦》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询以霍布斯为代表的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道德基础。全书从政治秩序的构成和政治秩序的道德基础两个方面展开论证,前者主要论述主权与国家,后者主要论述正义与自然权利。作者试图融入探究“古今中西“问题的洪流,既对霍布斯经典原著展开专门研究,又试图呈现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传统的基本趋势。本书可作为理解《利维坦》的精彩导论,同时也为中文学界的霍布斯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文本基础和理论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