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才主编的《重新发现马克思》在深入解读国 内尚未关注的德文资料基础上,对尚未充分 重视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进行前沿性 系统研究;以“重新发现马克思”为主题,梳理20世 纪90年代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路,澄清当代德 国马克思主义核心问题;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框架 中,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向进 行批判性反思。本书作为部系统研究当代德 国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它不仅试图填补该领域研 究的空白,推进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化拓展 ;而且试图发掘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德国 哲学研究的新的学术生长点,并揭示当代德国马克思 主义研究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 ”,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启 发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陈先达先生作为国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亦有很深的造诣,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尤其是今年7月3日发表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一文发表后,更是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方面的文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稿综合陈先达先生近年来,关于此问题的十余篇文章,全面、集中阐述陈先达先生对此问题的理论观点、研究成果,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而民主体制及人权理论则是这一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与中国的民主法制和人权》的作者郝铁川,身兼法学教授与行政官员双重身份,对邓小平思想深有研究,中得心源。全书针对社会上一些人对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其民主、法制、人权理论的误读与曲解,结合个人的学、政成长过程,以其扎实的中国法学学殖为基础,围绕邓小平的反“左”防右,推动中国法治、渐进民主及变“官本位”为“民本位”理论、稳定中求发展的思想实践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本书对于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国策将有帮助。
本书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辩证分析等方法,采取专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范式,集中研究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探讨其主要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影响,注重挖掘其理论与实践价值为我所用。 本书不局限于过往材料,力图挖掘新材料并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在梳理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和主张、考察其理论的实际应用情况过程中,聚焦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事件,注重梳理的逻辑性和分析的合理性,力求对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且系统的认识。
本书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模式的关键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道路的关键词确立为研究对象。书中探讨了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会通的缘由,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深刻而清晰地解释了中国的建设、发展与崛起。书中把中国历史的特点概括为:学习—创新型文明、大一统国家、先进性团体,提出这三者是中国历史的最根本线索,是中华民族雄踞世界数千年而不堕的根本原因。书中论证了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会通的关键点,西欧的马克思主义由于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强调对立、斗争的一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三期则在不忽视运动变化性的前提下,重视事物统一、和谐的一面。所谓中国模式的真正秘密,归根结底是中华文明传统的现代表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了便于广大干部群众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辑要》分专题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经典论述作了辑录,内容分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理论、经济理论、政治立场、文化理论、科技观、生态观、群众观、政党理论、社会发展理论十大板块。既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和基本原理,又较为全面而概括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论共产主义的特征》是作者郑历兰多年潜心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共产主义著作。《马克思恩格斯论共产主义的特征》主要是研究共产主义社会**阶段的特征,系统地展示马克思、恩格斯心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什么样子,为理想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是作者徐四海对毛泽东诗词的解读和赏析,收录毛泽东1901年至1976年76年间所创作的诗词136首,全面完整地展现了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风貌。更多的是考证事实,布列背景,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了诗词的意义与情味。
《重建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围绕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提出“重建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的主张,并从十个方面展开了具体论述,既深入阐述了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形成,主体内容、研究范式、人学前提、存在形式等,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劳动哲学本体论、人化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等维度深化了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重建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对于回到原生态的马克思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重建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把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建读物出版社策划出版了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作总序,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沈跃跃担任编委会主任,相关领导、专家和学者担任编委会成员的“新时期党的建设科学化书系”。该书系历时三年打造完成,具有较高的学术性、权性和可操作性,是从事党建研究和组织工作重要的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为书系之一,内容包括:我们党开展学习的历史经验与建设学习型政党意义研究、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做学习的表率问题研究、关于增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动力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增强党员和领导干部学习动力问题研究
本书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这部分经典文献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解读,从资本现代性的伦理批判视角开拓揭示出马克思对现代社会伦理批判的资本“病理学”批判内容及其当代价值,从理论上系统地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批判思想的经典内容,试图摆脱过去从学科分立视野进行的教条主义式寻章摘句的研究模式,而且要通过学科综合的方法,探索其中伦理思想发展的逻辑理路,并于时代和实践相结合,挖掘其中的当代价值,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始终是决定其事业成败的重大课题。本书在概述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中共成立初期党的建设概况的基础上,着重系统梳理和总结提炼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新中国党的几代主要领导人在党建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创新性成果,并论述其逻辑演进关系和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与贡献,力图将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成果系统化,进而阐明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的实践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和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