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基于社会政治稳定的研究视野》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制度与价值的二元维度考察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规定性,探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价值与意义,并揭示国家意识形态作用于社会政治稳定的内在机制。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全球化、市场化与网络化的全新历史境遇出发,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从信仰塑造、认同凝聚与掌握话语权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实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功能与作用,研究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社会基础构建问题。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点研究问题。本书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货币、剩余价值的实现、流通和分配过程,以及剩余价值的积累过程四个方面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进行理论阐释和模型研究。 整体而言,本书强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价值实体和价值形式的辩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数理模型;对马克思货币理论在信用货币条件下的内涵进行了阐释,指出马克思货币理论在剩余价值理论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进一步发展了资本循环和周转模型,并以此研究了固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化问题;对生产价格和地租问题进行了新的说明;从资本循环视角出发讨论积累问题,并对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局限性进行了辨析;并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进行了阐释
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发掘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思想、观点、原理和范畴,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本要素,揭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人类权利思想发展中的变革,分析阐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中国化”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涵,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结合中所进行的自主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过程,它是社会实践运动过程和思想理论运动过程的统一体。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其标志性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进程,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创造性结合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其标志性成果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建构。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思想渊源与基本内涵;马克思论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与社会条件;马克思论人的发展的主体向度与运行机制等。
《人学新论:马克思主义人学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分为七章。采取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的研究方法,章追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来源,阐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二至六章,抓住几个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对当代实践有重要价值,又是学术界长期争论或研究相对薄弱的重大问题,即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人权、人的自由等展开专题研究,以求深入、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确定相关概念的科学内涵,做出严密的逻辑论证,建构新的理论体系。第七章,根据历史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针对当前思想界、理论界长期争论的若干重大问题,如以人为本问题、人权问题、人性问题、人道主义问题、异化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做出了科学回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波兰新马克思主义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靠前学术领域也有很大的影响。亚当·沙夫、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齐格蒙特·鲍曼著衣俊卿编郑莉、张笑夷、青译的《人的哲学与现代性批判:波兰新马克思主义文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选编的侧重点是尽可能比较全面地展示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情况,其中既收录了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和亚当·沙夫的几篇重要论文,又重点推介了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历史学家布罗尼斯瓦夫·巴奇科和教育学家波格丹·苏霍多尔斯基等波兰新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家的代表性著述。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他们经历了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晚期资本主义各个历史阶段,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口号下,根据西方社会的实践,提出许多有创见,然而也在程度上或发展或歪曲马克思的观点。本书对照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历史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做一系统梳理,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研究丛书的政党观》由蒋国海著。
万光侠、张九童、夏锋著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范式转换研究》全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问题,分七章分别论述了人本思想政治教育: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出发点;人的生活世界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人的生命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人的公共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人的文化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人的价值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历史话题,又是一个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现实》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基本线索,分别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现状、基本理论、历史进程、经典文本、理论形态、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既有宏观定位,又有微观深究;既有历史探微,又有现实把握;既有文本解读,又有理论总结。总之,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深入探索,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思考。
《毛泽东的俘虏思想研究》讲述的是毛泽东的俘虏思想。毛泽东把俘获敌人的全部武装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的做法,确定为解放军十大军事原则之一,也就是战胜敌人的法宝之一,是毛泽东以争取为主的俘虏思想的重要体现。
《财富与时间:研究》是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一座思想富矿。在《财富与时间:研究》茂如密林一般的思想迷宫中,蕴含着两条密切相关的线索:一条线索沿“财富问题”展开,借助这条线索,《财富与时间:研究》通过对商品、货币和资本这三种财富社会存在形式的批判,揭示了商品的秘密、货币的质变和资本的界限,剥去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神秘外衣;第二条线索沿“时间问题”展开,借助这条线索,《财富与时间:研究》进一步揭示出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时问结构,从而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在时间的地平线上深刻地揭示出来。
万光侠、张九童、夏锋著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范式转换研究》全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问题,分七章分别论述了人本思想政治教育: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出发点;人的生活世界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人的生命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人的公共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人的文化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人的价值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
实现人的真正自由与全面发展始终是马克思哲学探求的核心主题,因此围绕历史—自由问题思考结晶的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理论基石。本书以凸显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智慧为宗旨,以马克思哲学文本为依据,以马克思哲学对传统西方哲学的革新为主线,基于思想比较的方法、文本解读的视角以及历史生成的维度,通过对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基之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文本的精深解读,以及对康德哲学等西方传统哲学的系统研究,从多个维度诠释并真实再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路径与逻辑,从中凸显了马克思哲学的本真智慧、活的灵魂和现实观照。
这本精炼的全景式著作既能激发专家的思绪,也适合一般读者。在本书中,世界的社会理论家戈兰.瑟伯思考查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轨迹及其为2l世纪激进思想所留下的遗产。瑟伯恩以历史的视角审视了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理论在过去百年中的发展历程,并研究了世纪之交激进思想的最初发展,谈到了齐泽克、奈格里、巴迪欧等人的著作。从当代对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辩论出发,瑟伯恩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理论思潮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学术及政治经济环境。这种批判性、理论性的论述出现在对21世纪政治的全球性研究之中,将成为对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