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首先对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进行了科学界定,然后对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形成机制,意识形态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意识形态的内容及体系结构,意识形态的发展及内在规律。再次,对马克思恩格斯在意识形态理论领域的丰富斗争实践进行了深刻剖析,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反对非科学的形形色色社会主义、反对非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的斗争:过程、内容及做法;最后,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与斗争实践的特点: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坚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等等。以及总结并指出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与斗争实践的当代价值: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借鉴价值。
本著作力图在吸收马克思经典著作智慧以及现代科学技术论理念的基础上,确立一种科技与人文相得益彰的文化科学,恢复科学的文化内涵,构建起一个丰富、自由而开放的科学技术世界。全书分三卷,卷《马克思的科技审度》主要是对马克思文本中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提炼及阐释;第二卷《科技世界的张扬和迷惘》介绍了科学主义思潮兴起、流行和泛滥的过程,科学主义导致的各种问题,以及当代科学技术论对它的反思和批评。第三卷《开放的科技世界的愿景》对一种多元互补的价值选择进行展望,提出要恢复科学的文化内涵,重建一种有文化的科学,并最终构建起一个自由而开放的科学技术世界。
《学术规范与学科方法论研究和教育丛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与方法论研究》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本质和学科基本问题,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概况,包括基本建制、范畴和基本的研究操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研究的技术规范,即与研究的设计、写作、发表和评价等学术活动有关的基本程序、技术标准和规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和体系。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德语写作、由恩格斯等编辑的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靠前卷初版于1867年。这部作品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对日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诸多领域有着深远影响。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和程序化,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国家治理现代化既包括治理体系现代化,又包括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意味着国家从管理转向治理,从集权转向分权,从权力转向责任。本书通过对中国国家治理实践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历史关照、现实困境和价值澄清,着重从“全面深化改革”“从严治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四个维度来研究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略。
《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性思想体系及其影响研究》全书分上下两篇,共13章。上篇主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现代性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条件、理论渊源、形成过程等,其核心内容是从现代性批判、新现代性的探索等六个方面构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性思想体系。下篇通过梳理卢森堡、布哈林、哈贝马斯、吉登斯、詹姆逊、福柯、鲍德里亚、利奥塔、弗兰克、阿明、沃勒斯坦、伊格尔顿、赫勒这13位现代化或现代性理论家的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现代性思想的关联,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现代性思想的深刻影响力。本书很后探讨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对于中国现代性构建和中国现代化的意义、影响。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来源、基本立场、理论起点和方法原则做出了明确概括,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列宁和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人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以及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做出了富有内容的论述,不仅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线索和理论发展,而且还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指导。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学思想理论也做出了较为深入的阐述,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统筹兼顾地建构和谐社会,具有直接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