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克利*的《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深入分析海外学者的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观点,系统总结海外学者,尤其以哈佛大学的*名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范式(例如费正清的“刺激反应”范式、麦克法夸尔的“三角”模式、赛奇的“话语建构”模式、裴宜理的“实用民粹主义范式”、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研究模式等)和研究方法,全面对比分析国内外学者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异同,深入分析海外学者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选题的主要观点: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形成了较为独立和系统的学术领域,已经具有学科特征,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国际学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体现着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与认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涵,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结合中所进行的自主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过程,它是社会实践运动过程和思想理论运动过程的统一体。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其标志性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进程,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创造性结合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其标志性成果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建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历史话题,又是一个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现实》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基本线索,分别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现状、基本理论、历史进程、经典文本、理论形态、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既有宏观定位,又有微观深究;既有历史探微,又有现实把握;既有文本解读,又有理论总结。总之,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深入探索,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思考。
相对于在国际关系领域占主流地位的西方自由主义国际合作思想,《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思想--演进与逻辑》立足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纵向考察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思想的演进历程及内在逻辑,以不同历史阶段的和平发展需求为立足点,以共同利益为国际合作发生、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政治互信、经济互惠和机制建设为国际合作的基本途径,以建立民主、多样、共赢的国际合作形式为根本目标,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研究范式。这是在学术界尚属空白的研究领域,有助于推动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合作的和平方式崛起于世界的和平发展道路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思想--演进与逻辑》由刘传春编著。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推进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集中全党的智慧,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本卷主要对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至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以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和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通史(第三卷)》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精品项目的最终成果。本项成果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形成、发展和丰富的历史过程,反映了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到马克思主义法学在苏俄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发展的理论全貌,是部全景式展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史研究成果的学术力作。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我们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不断追寻的道路。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生成,在这个道路上将会不断出现新的理论生长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运用科学原理与价值原则、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文本解读与现实关切、批判原则与建构原则相统一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清理与总结了外关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研究现状,揭示了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及其基本价值,梳理了马克思人学的历史流变。并立足于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及其基本价值,深入探讨如何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问题,深入研究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转型时期中国人的存在方式和人性形态,以及践行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所需要协调的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关系问题。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发起、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系列论坛文集之一种。书稿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心,围绕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民主与党的建设、经济理论与经济改革、思想文化建设与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研讨,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提出了富有创造性、建设性的思想观点和对策建议。
正确认识和解决党内矛盾,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借鉴其他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有益经验,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党情,逐步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方式——整党,并在历次整党的实践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想——毛泽东整党思想。论著以毛泽东整党思想的科学内容为依托,从这一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演进历程、贡献和局限等诸方面,逐一进行详细的阐述,力争做到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毛泽东整党思想的全貌,从而在理论上丰满充实毛泽东党建思想的内容,在实践中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
本书聚焦于实践理论,展开阿伦特与马克思的比较研究,运用文本分析、理论分析与比较对话相结合的方法,在马克思的思想视野中回应阿伦特对马克思实践理论的批评,比较阿伦特与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批判地吸收阿伦特的合理创见,探讨马克思政治实践理论的相关问题,深化马克思实践理论研究,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和思想路径。
本书表达了马尔科维奇对现存社会的物质富裕和精神贫困的状态的不满,他想通过实践,尤其是精神批判这种实践活动达到物质富裕和精神批判共存的社会状态。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和程序化,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国家治理现代化既包括治理体系现代化,又包括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意味着国家从管理转向治理,从集权转向分权,从权力转向责任。本书通过对中国国家治理实践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历史关照、现实困境和价值澄清,着重从“全面深化改革”“从严治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四个维度来研究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