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作者立足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探索,结合中国共产党建党90余年来对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问题的认识与实践,学习借鉴国内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问题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围绕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从工作实践需要上升到理论探究,体现了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作者主动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党和国家的事业接班人培养工作,与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索有机结合起来,具有了较强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作者围绕着“为什么要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什么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怎样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三个关联度很高的问题展开论述,体现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作者在继承和借鉴前人
推进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显著标志,因而文明进步规律问题便构成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论题。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对该问题作出了具有诸多原创性的科学思考,无疑成为世界文明理论史上很为重要的思想流派。本书立足于现实关切,基于思想史比较视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入解读,从基本概念、创立发展史、逻辑体系、实践路径等层面系统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思想框架及其当代价值。本书认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对科学掌握文明进步规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建构符合中国发展利益的文明话语、争取界定文明标准的国际话语权,从而探求当代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实现路径,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俞吾金的《被遮蔽的马克思》不是停留在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原创性理论见解的简单介绍上,而是试图借助于这些理论见解反观马克思本人的文本,从而使马克思的本真思想从正统阐释者们的长期遮蔽中挣脱出来。
本著作力图在吸收马克思经典著作智慧以及现代科学技术论理念的基础上,确立一种科技与人文相得益彰的文化科学,恢复科学的文化内涵,构建起一个丰富、自由而开放的科学技术世界。全书分三卷,卷《马克思的科技审度》主要是对马克思文本中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提炼及阐释;第二卷《科技世界的张扬和迷惘》介绍了科学主义思潮兴起、流行和泛滥的过程,科学主义导致的各种问题,以及当代科学技术论对它的反思和批评。第三卷《开放的科技世界的愿景》对一种多元互补的价值选择进行展望,提出要恢复科学的文化内涵,重建一种有文化的科学,并最终构建起一个自由而开放的科学技术世界。
本书目的在于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在近现代的历史性大转型,从而科学把握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作者运用翔实的资料,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包括莱布尼茨、黑格尔在内的欧洲著名哲学家和欧洲思想界以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间接甚至直接的影响,有力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吸收和包容了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东西的思想体系。书稿还对中国历史上几次“文化—意识形态”的大转型及现代中国思想领域中几派的交锋和互动作了深入分析,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特点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见解,提出会通中西和超越中西是现代中国文化的主旋律和发展方向。
《中苏关系演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兼论中苏论战的历史影响与经验启示》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史论结合,将中苏关系演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研究的总体思路上,以中苏论战的历史影响与经验启示为切入,以中苏关系演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为主线,按照“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深远影响”的逻辑层次推进,试图构建一个对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变迁和内在规律进行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的分析框架。《中苏关系演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兼论中苏论战的历史影响与经验启示》拟解决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梳理中苏关系发展变迁的基本脉络,探究中苏关系演变的主要成因和根源;二是考察中苏关系演变对中国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直接影响,重点揭示“两个十年”互动的正负效应;三
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决定,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全部著述的汇集,第一版于1956年至1985年出版,共50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以第一版为基础,并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二版和德文版重新进行编辑和译校。全集收入了第一版未收的一些著作,删除了第一版误收的、不是出自马克思和恩格斯手笔的材料。全部著作除个别语种外,均按原文译校。 全集分为四个部分:第1-29卷为著作卷,第30-45卷为资本论及其手稿卷,第46-59卷为书信卷,第60卷以后为笔记卷。同第一版相比,文献篇数和收文字数有较大增加。 《全集》各卷有《前言》,简介所收文献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卷末附有政文的注释、人名索引、文献索引等参
《异化与解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打破了流派和理论的局限,以“现代性”为主线构造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通过这一理论框架,作者可以较为直观地深入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与实质问题,避免过分纠结于理论的细枝末节。其次,《异化与解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还讨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摆脱理性异化与实现人的自由解放道路的探索。最后,《异化与解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还关注了信息社会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历史视野与哲学思考》是一部考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历史并从哲学层面揭示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规律的著作。 在历史视野中,作者倪邦文结合党史和团史的分期以及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特点,依次分析了开天辟地前后、艰辛建国时期、奠基与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等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发展变化和基本特点,总结了每个时期的传播经验。 在哲学思考中,全书以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实践为基础,围绕“主体与客体”、“目标与层次”、“内容与形式”、“理想与现实”这四对基本范畴,从哲学角度深入分析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和长期感到困惑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新形势下创新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增强历史视
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和世界经济的格局,揭示了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剥削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又不断地探索非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等,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发展理论,对于认识当代世界经济关系、对于指导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又好又快地发展,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项研究理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作为一个整体的前后相继的逻辑联系,通过追溯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精)》由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的开创者、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主编,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相关问题。在辨析价值观的内涵与历史形态的基础之上,既系统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产生与发展、理论内涵、基本结构与内容等,又一一分析了当代中国的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思潮,最后还指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建设的目标、意义、要求等。本书对于廓清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选题拟探讨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缘起与形成:系统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思想资源、时代背景及其与第二、三国际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传播与流变:追溯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展阶段,即“传统”阶段与“当代”阶段(前者指的是1920-1970年代在西欧各国的传播与接受历程,及其所形成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流派;后者指的是1970年代末期至今以国别化为特征的传播史探索);(3)历史与现实:以“理性与政治国家”、“意识形态与市民社会”、“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等为主题,呈现西方马克思主义诸流派发展史背后的问题意识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理论与现实》在检阅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哲学学术史的基础上,在打通古希腊以来自上而下的思想史的前提下,在界划不同政治哲学传统的路向上,在理论与现实的视域融合中,围绕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出场语境与开展路径、政治哲学问题域中的马克思再解读、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马克思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史中的马克思政治哲学、自由主义视域之外的马克思正义观、马克思政治哲学与中国、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方法与基础理论问题等论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从而整体性地呈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学术问题、思想内涵、理论特质、传统归属、当代价值等内容,并为“马克思创造了一种可与西方政治哲学进行对话,且能很好回应当今现实问题的政治哲学”作出了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