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克利*的《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深入分析海外学者的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观点,系统总结海外学者,尤其以哈佛大学的*名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范式(例如费正清的“刺激反应”范式、麦克法夸尔的“三角”模式、赛奇的“话语建构”模式、裴宜理的“实用民粹主义范式”、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研究模式等)和研究方法,全面对比分析国内外学者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异同,深入分析海外学者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选题的主要观点: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形成了较为独立和系统的学术领域,已经具有学科特征,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国际学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体现着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与认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涵,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结合中所进行的自主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过程,它是社会实践运动过程和思想理论运动过程的统一体。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其标志性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进程,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创造性结合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其标志性成果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建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历史话题,又是一个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现实》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基本线索,分别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现状、基本理论、历史进程、经典文本、理论形态、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既有宏观定位,又有微观深究;既有历史探微,又有现实把握;既有文本解读,又有理论总结。总之,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深入探索,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