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日文档案资料集。日文档案来自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藏档案资料,选取时间段为中共创建前后几年,内容为日本当局对在日本居住的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倾向的人的行为记录、调查等。同时档案中记载了上海的社会结构、政治气氛、人文环境等,反映出中共建党的社会基础,具有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
在国际性展会中,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社会效应突出的展览便是世界博览会了。而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又是一个具现实意义和引人入胜的话题。《何以代表“中国”: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一书试图将视野放到从晚清直至当下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整个历程,通过对其展品选择、展馆建设、陈列方式、组织及影响力量等因素的整体性梳理,以阐述中国透过这一窗口向世界呈现自身形象的时代变奏和文化要义。
由吴磬著的《团队学习法(干部集中培训的创新模式)》针对当前干部培训中面临的难点,总结了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积极探讨新的团队培训学习模式。本书通过旧模困境、新模建立、引导技术、以案说法四个部分,从理论及实践上证明创新培训模式。为当前干部培训教育模式探讨提供了新的借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国改革所遵循的基本逻辑之一即实现现代化。现代化既是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又是中国发展的理论逻辑,也是中国发展的实践逻辑。
本书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入手,分四个阶段对过去100年党带领人民为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而进行的实践探索,以及形成的重要制度成果和宝贵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揭示了制度“密码”中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以期对当下和未来的制度建设提供历史镜鉴,为世界提供制度建设领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一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的经验启示: 1. 党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 2. 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 3.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二篇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的经验启示: 1. 在道路选择方面具有方向性,充分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2. 在覆盖领域方面具有全面性,确保国家治理形成整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3. 在实践
《中国共产党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发展与升华》从分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艰苦精神入手,研究了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继承与丰富、发展与升华。
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DJ056),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为研究对象,从党内政治生态的概念界定及其重要观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初始—巩固发展—升华的演进历程、“六立”(立向、立德、立功、立言、立廉、立制)彰显的布局、党的“肌体”更为强健与事业不断发展的成就、做到“四个坚持”的经验及启示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初步完成了对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历程的考察,对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进行了微观透视和宏观分析,初步揭示了出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丰富了延安时期的党史党建研究。
本书全面系统地反映2016年红河县委执政的历程和执政时间,记述县委及工作部门在执政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新举措,内容包括:领导关注、重要决策、重要专题、重要活动等。
技术发展是政党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推进,我国基层党建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书首先梳理了大数据的技术格局与当今基层党建信息化的很新探索,总结了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党建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展望了大数据在基层党建中的应用方向。其次,本书还关注了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党建宣传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探讨了党建规律与新媒体规律的契合之处。很后用上海“两新”组织运用新技术探索“积分制”管理为典型案例,展示了新技术帮助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开展工作,促进党员间的多元化,横向的交流互动的生动场景。
《十六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以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为线索,以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活动为基础,以中共中央文献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论述为根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内容,全方位、多视角、多领域地考察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通过全面具体系统的考察,再现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波澜壮阔、气势恢宏、卓有成效和不断发展的历史,进而从总体上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特点和历史经验。同时对十六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若干现实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行了前瞻性和对策性的思考。《十
《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如何赢得民心)》由王楗夫编著,品读此书,浑觉古今一脉、情理一贯、别具一格、耳目一新。作者立足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宏大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逻辑起点,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为结构主线,鉴往知来,推陈出新,发古幽思,意在当代,从全新角度描绘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博大情怀,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崇高风范,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智慧、政治勇气和力量源泉。《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如何赢得民心)》史论统一,文理结合,寓情于事,以事辅理,情理交融,气韵盎然,加之语言声情并茂,如吟如诉,如诗如歌,使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报告精神的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全面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宝贵经验,既可以提升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也可以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历史借鉴。《人事制度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1978—2018)》全面回顾了人事制度改革走过的40年历程,总结了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与不足,阐述了人事制度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公共部门人事制度改革要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维护和彰显社会公平正义,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才作用发挥的制度环境。
《基层党务工作实用手册(第3版)/组织工作基本丛书·工作手册系列》对基层党组织的设立、换届选举、发展党员、党员教育管理、党的纪律常用知识等进行了详细讲解,既有理论政策,又有知识问答,还有工作流程和文书模板,实用性、针对性强,是广大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的有益参考。本次修订,主要依据党内近期新出台或修订的法规,比如《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等来进行更新和修改,对原有章节进行整合合并,同时增加了个别的一些章节,对基层党务工作的指导更加完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