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1 年党的一大到1935 年遵义会议,中共先后产生了八位主要或实际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王明、博古、张闻天和毛泽东。处于初创期的中共,尚未形成健全的领导人产生机制,中央领导集体不稳,领导人更替频繁。 纵观中共早期领导人群体,履历和当选情况不一。从出身看,多数来自普通家庭,很少受家庭背景影响;从学历看,除向忠发以外,其他人都至少接受过中等以上的教育,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博古和张闻天等人都还有过留学经历;从产生过程看,有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个人魅力型领袖,有共产国际推荐或扶持的领导人,有特殊时期的特殊领导人以及过渡时期的过渡型领导人。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频繁更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共不断克服自身弱点与不足,逐步走向完善的历程,展示了中共在自身建设方面从不成熟走向
《天理教事件与清中叶的政治学术与社会》由张瑞龙著,全书以嘉庆十八年(1813)发生的天理教事件为中心,探讨在遭遇西方列强侵略前的半个多世纪,清帝国朝野上下如何因天理教事件意识到统治危机的降临和为此采取的变革举措,以及其与清中叶的政治、学术和社会的关联、因应与互动。天理教事件引发清廷对统治秩序和统治政策的调整,其内容和幅度堪称乾隆末年至鸦片战争前的一次变革;与此同时,这些措施与事件本身还引起知识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涉及吏治民生、文化政策、社会控制、法律教育、士习风俗、学术思想乃至清廷立国的祖宗之法等各个领域,其思想内容和学术精神已构成中国学术思想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开始。《天理教事件与清中叶的政治学术与社会》适合清朝政治、社会相关研究者阅读。
本书稿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和任务,从中国社会结构状况和政治现实需要出发,以历史文献为重要依据,运用政治学理论,深入论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青团与学联、工会、农会、妇联、儿童团、青联、少先队、青年社团等各类社会组织构成理念相扣、行动相应的政治关系和工作关系,同时着力剖析共青团作为党的青年组织与各团体关系形成的现实社会基础、必然性以及经验教训,从而探索共青团与各类社会组织有机互动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路径。
中央党校作为党的最高学府,长期以来,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领导干部,同时,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学术名家和优秀学术成果。近年来,中央党校教研人员深入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取得优异成绩。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选择其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社会价值的研究成果,经校内外专家评审,作为《中央党校科研精品文库》出版,以展示中央党校学术研究的整体实力,提升中央党校整体学术形象,打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的学术品牌。以《中央党校科研精品文库》出版为契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将出版更多能够在国内外产生影响、在历史上流传下去的受读者欢迎的精品力作,为中央党校“一流学府”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中共中央党校科研精品文库: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是国家开发银行资助中央党校2011年度重点课题“十
社会生活卷所述的是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场景。20世纪是东西方文化在中国激烈碰撞时期,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中国历史这一特征,反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呈现了“新”“旧”并存的局面。如民众所处的生活空间,一方面是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镇在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是广大的农村依然保持着传统的面貌。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中洋并举,新旧杂存。“传统”与“现代”两种生活方式并存的现象,即是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
贱民的存在,是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本书从法制史、社会史和经济史等不同角度,特别从制度方面对清代的贱民进行考察,从等级的角度指出贱民在清代社会中的地位以及贱民等级内的等第划分。本书对清代的奴婢、堕民、丐户、九姓渔户、疍户、乐户、佃仆等各类贱民的来源、身份特征、法律地位、社会地位,以及法律身份解放的过程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前人未曾论及的问题以及不同于前人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清代等级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本书结构安排:章是绪论。主要是提出本书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运用制度经济学原理解释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史实,需要哪些理论储备,现阶段围绕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展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已有什么样的文献资料,前人都有什么样的贡献。第二章简要的回顾是为了客观反映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背景。本章对农村改革以前的农地制度进行了简要的评述,通过对旧中国的农地制度以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制度安排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为什么农地制度变迁和创新会发生。第三章是对农地制度变迁的阶段性描述。其基本任务是分析说明为什么要确立家庭承包制基本制度,这一制度安排有没有存在的长期可能性,同时,通过对20多年来农地制度变迁的阶段描述,清理农地政策线索,揭示农地政策在确立制度安排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第四章对农地使用制度多样化选择
《当代鲁迅现象研究》集中体现了这些年的思考。鲁迅逝世后,围绕其传统形成的风风雨雨,系统梳理起来存有许多障碍。在作者看来,关于鲁迅自身以及遗产的叙述,有许多出人意料之笔。他以异样的眼光审视那段离奇的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正误交错、晦明相间的文化之谜。
本书是关于研究“明代科举文献”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的意义及现状、明代进士登科录的原始性与权威性、天一阁藏明代进士登科录与其他版本之比较、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文献价值及其局限性、谈明代进士题名碑立石时间订补问题等内容。
民粹主义是台湾地区在民主转型过程中逐渐彰显的一种政治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政治家的民粹主义,以政治家对平民直接的、高强度的政治动员为特点。台湾地区在1987年到2008年出现了两种典型的政治家民粹主义:的“民粹威权”与的“民粹式民主”,以“本土化”与“台湾人”的政治符号诉诸台湾民众,借助体制外的力量巩固其在体制内的权力。以“爱台湾”的政治口号操弄“族群议题”,通过建构本土主义的话语霸权将公民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族民政治”。质言之,这种民粹主义更大程度上是政治家进行权力斗争、政治博弈或获取选举胜利的一种策略与手段。政治家的民粹主义并非台湾地区民主转型过程所独有,许多后发展国家与地区的民主转型也同样出现过。因而,《台湾地区民主转型中的民粹主义(1987-2008)》先将台湾地区的民粹主义放在世界民主化的
唐宋县尉的设置,在中国古代警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历史地位。如果说唐代县尉是一个过渡的话,那么宋代县尉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研究唐宋县尉,对当代警察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深入剖析了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国家安全领导体制改革的动因、基本情况及主要发展趋势并尝试着作出理论概括。在此基础上,简要地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发展的历史,客观地分析了我国现行国家安全领导体制与国家安全需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新世纪国家安全领导体制改革与完善的基本途径。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政治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些基本经验是进一步政治改革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制度创新的动力。在“中国模式”话语流行的今天,“中国政治发展道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展望未来,中国政治发展无疑面临很多挑战,很多体制性问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化解。本书的四个部分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中国政治发展中观念、制度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而且全书对中国政治变革中的观念和利益问题做了深刻阐述,个中道理,读者可以细细品味。
中国的现代监狱学自清末由日本移植而入,与西法东渐的过程相一致。作为近代中国法律制度革新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狱制改良,由于无法从古代中国的律学传统中,直接鉴取有效的知识资源以满足改良的需要,于是,继受和移植西方监狱学成为中国现代监狱学得以产生的合理途径。从清末以后百余年来中国学术所受外部影响而言,谓中国监狱学经历了“以日为师”、“以俄为师”和“以美为师”三个不同阶段或许大体不差。此一过程既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共同经历的知识命运,也积淀了各个不同的学术经验与教训。据我所知,迄至目前为止,我国法史学研究领域虽有若干“中国监狱制度史”的系统研究成果,但尚无以“中国监狱学术史”为整体研究对象的专门成果。
本书以丰富的文献资料,论述了汉代的教育制度、人才培养、官吏选任考核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政治史、官制史、教育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本《中国古代旌表研究》由李丰春著,主要从社会评价论的角度,通过对我国传统社会旌表活动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考察,找出我国传统社会机构核心价值观下渗和民众接受核心价值观的通道,从而揭示旌表活动与基层社会控制的内在关系。《中国古代旌表研究》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归纳和整理,推理出我国传统社会评价活动与民众评价活动互动的过程,总结和勾勒出我国传统社会机构对基层社会实施控制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