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具有与其他王朝迥然不同之处。它先后有过四种皇位继承形态,经历了从不立储君到公开建储,又到暗定储君,再到不立储君的曲折变化;它所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解决了皇储矛盾与储位之争问题,是对中国皇位继承制度的重大改革。 本书采用手材料满文档案,并广泛搜集、运用其他史料,将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嬗变与清朝皇权的产生、发展、中衰、消亡进程作为一个整体,从历史、政治、文化、心理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综合考察。
文章发表在刚粉碎“四人帮”、局势尚不太明朗的时候,而且提出了封建主义影响这个问题,引起一些人的注意。有人写信给我询问和讨论这个问题,有赞成的,也有不赞成的。不赞成提封建主义影响的人也举出几条理由。1979年、1980年以后,关于在反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同时也必须继续肃清封建残余影响的问题,得到一般舆论的认可,并且在党的正式文件上确定下来了。这时我曾考虑把曾统治中国思想界两千余年之久的封建意识形态问题研究一下,因为1977年以后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忙于日常事务,这个问题也就搁下了。
《社会变迁介入型贫困与能力再造》以工程移民作为研究介入型贫困的切入点,在库区第一手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工程移民群体有外力冲击下的贫困问题,探讨了工程移民贫困的村社和个人特征,重点研究了社会资本对移民缓解贫困的作用和运作机理,并且从搬迁方式的角度,论证了移民在搬迁过程中的能力受损问题。《社会变迁介入型贫困与能力再造》资料翔实,论证充分,结合合理,中肯且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此书为龚延明教授25年来中国古代(侧重于宋代)职官科举制度研究方面的论集,收集了作者有关职官科举研究的主要成果,代表了他在职官科举研究方面的成就。共收论文43篇,按内容分为四编:编官职研究,20篇;第二编科举制研究,7篇;第三编职官科举与文献制度考论,10篇;第四编有关职官科举著作书评,6篇。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是作者近二十五年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论文集。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闯入我的生命,居然成为我的生命礼现的重要内容,这確是这年轻時未曾做过的梦。年轻时的梦,想做一个诗人。许是缺乏诗人必僃的天分与才华,我终究未能成为“时代的號角”。關于职官制度研究的论文,本书编官制研究中,共二十篇。除了两篇有等发表外,其余十八篇均已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杭州大学学报》、《文献》等
作者张正耀,自2014年至2016年担任安徽省委第七巡视组组长。人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网对第七巡视组的工作都进行过专门报道。本书收录的是他在此期间从事巡视工作的实践感悟与思考。在书中,作者对巡视工作、巡察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诸如省委巡视工作如何开展;怎样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巡视巡察结束后,如何启动问责程序等,都进行了深刻思考和实践探索。本书记录的是挺纪反腐的生动实践,展现的是巡视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可资为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巡视巡察的有益启迪。
治安是现代国家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治安权体现了现代国家与社会力量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依存。现代国家正是通过治安权的运用向基层社区渗透,社会力量也在不断强化对社区治安的参与。中国的治安政策正处于从国家中心主义向社区中心主义转化的阶段,具体体现为警察部门放权、基层社区参与、社区凝聚和公众责任等治安策略的变革,这些变革将促成一种新型的社区治安多元合作体制的构建。
本书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中,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的成就和经验。该书分为“政治篇”、“社会篇”、“文化篇”三篇。“政治篇”中,论述了党的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不仅是理论和纲领,而且变为活生生的现实,新中国的基本框架已在边区建构成型,边区成为新中国孕育之地,是全国政治上进的地区;“社会篇”中,论述了延安时期社会建设从理论到实践、从广度到深度都得到发展,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化篇”中,论述了延安时期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成功范例,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思想理念、文化体制.人才队伍在此期间得以形成和发展,摹定了新中国文化的基调,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本书由内地及香港的三位作者在多年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合著而成,以理论分析为主导,紧扣具体政策实践,并在大中华地区的比较视角下进行反思。本书共分三部分十四章。部分从理论的视角阐述和分析中国社会政策的定义、发展的背景和发展态势;第二部分紧扣中国社会政策的实践,结合实证调查,对各个具体政策领域(包括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教育、社会管理等)进行研究;第三部分以大中华地区为视域,通过分析香港、澳门社会政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进而反思中国社会政策的特征与挑战。篇章具有较强的内在逻辑性和完整性。本书既适合公共行政、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当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者或具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阅读,尤其适合对港澳社会政策或大中华地区比较社会政策感兴趣的人士参考。
本书通过联系历史与现实,打通历史关节点,将中国道路作为有机整体放在1840年以来的大历史中来考察,来思考中国道路演化的历史必然和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全书分三部分:一是中国道路的探索的历史回顾,从历史实践论证中国道路的合理性;二是对于道路、体系、制度三者关系的分析,从理论上论证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三是从中国和世界两方面来阐述中国道路的文明意义。
本书以社会心理学为立足点,融汇其他领域和学科有关现实和网络集体行动的内涵、外延和发生、发展机制等理论和方法,提出更为全面和适合我国背景的现实和网络集体行动的概念框架和理论整合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地实证研究,对国外经典的双路径模型进行验证和发展,并集中探讨社会认同、情绪、效能感和价值观等核心因素对集体行动的作用机制和由此体现的我国背景下集体行动参与的社会心理特征。本书内容翔实、系统,既可作为相关领域知识普及的重要工具考,也可为多视角的相关研究提供的理论框架和交流平台,其实证研究结果,也为的实践工作提供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