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断代政治制度史研究论著,作者通过对萧梁封爵制、官班制及教育制度等八个方面展开探讨,基本廓清了萧梁政治制度的面貌。作者每研究一个专题,皆从清理相关学术积累着手,进而通过对史料的整理、辨析,或商榷、或立论,学风严谨、论述依据充分,许多认识突破旧说,不少方面可以填补以往研究的空白,对于深化六朝史研究,无疑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年月,罗素怀着对东方智慧国度的敬仰之情抵达上海。他不满于在苏联见到的革命后的种种情形,是到中国来“寻找新的希望”的。罗素在中国讲学、访问一年,悉心研讨中国文化,尤其着眼于中西文化的异同,于年发表了《中国问题》一书。时隔近一个世纪,罗素在书中预言的种种情形皆在美国、苏联、中国和日本的发展进程中一一应验了,我们不禁深深为这位睿智的老人所折服。 罗素著文一向文采灿然,议论风发,如谈到汉字的特点时说:“它没有字母语言的诸多便利,但是它体现着简朴、终极的真理,不为狂风暴雨摧残,不受艰难时日侵袭,保护中华文明绵延四千余年。它坚固、方正而优美,恰如它所代表的精神。”至今读来仍余味无穷,口齿留香。
本书以职业教育国际化为视角,着重探索中德战略合作背景下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土化路径,开创性地提出了“基于德国双元制的理虚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全书以制造业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引他山之石——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解构“双元制”的内涵、要素、特征等,分析“中德战略合作”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本土化的可行性,总结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特征,剖析制造业人才供需不匹配的根源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其中应如何积极作为,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以技术单元、工匠精神、成果导向、二元协同为核心的“基于德国双元制的理虚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加以检验和论证,以期形成可供复制和推广的人才培养改革实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