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说: 越不可越之山,则登其巅;渡不可渡之河,则达彼岸。 毛泽东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任正非说: 除了胜利,我们已经无路可走。 这就是胜者思维。即便在黑暗、失败、无望的时刻,他们内心也有一杆胜利旗帜呼拉拉飘扬。 书中引用了中国以及全球其他领导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不同事件中不同的处理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结果,用以大见小的事例,可以帮助领导位置的人掌握更好的危机处理方式以及提升管理能力。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分专题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思想脉络、内涵实质、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组建应急管理部,亲自缔造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并授旗致训词,就应急管理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擘画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事关应急管理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指导性,为坚定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本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政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金一南将军全新著作,以广阔全面的视野、一以贯之的犀利文笔、磅礴激昂的气势,向读者生动客观地阐述了中国从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的辉煌道路。全书以历史为脉络,将从甲午中日战争至21世纪世界新格局形成之间的历史事件为研究材料,寻道问路,深入分析近现代初期破碎山河中的世道人心、岐路惶恐间的挣扎徘徊,解读阐释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自觉、抗战胜利的能量密码,鸟瞰钩沉中国崛起征途中的较量,理性瞻望改革强军的挑战与机遇、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 。全书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性质与特征、党的领导的作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运用与发展、破解人类现代化难题等展开。本书说理透彻,既从学术上阐释了深刻道理,又在揭示历史演进中融入了生动案例;既讲了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又讲了世界现代化的困境与挑战。本书的分析有利于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是一部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的高质量的通俗理论读物。
新时代 枫桥经验 以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 矛盾不上交 为特色,是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杰出成果,它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社会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经验,形成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方案,亦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制度的经典样本。《新时代 枫桥经验 :以基层善治助推中国之治》一书通过 坚持新时代 枫桥经验 发展新时代 枫桥经验 创新新时代 枫桥经验 等章节,介绍了 枫桥经验 应用于实践的具体做法。该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是一本通俗理论精品力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这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 在2018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上、本领上、为人处世上对年轻干部提出了要求。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嘱托年轻干部: 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 。2020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讲话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七种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
. 本书具体的篇章结构布□:绪论简要介绍本书研究的基本概念、文献综述与思路方法等。□□章从信访制度的整体视角,审视信访救济这项子制度的基本概况,这既包括制度预设和供给层面的静态检视,也包括制度运行和位移层面的动态检视。第二章从问题导向出发,分析信访救济制度在当下运行实践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风险困境,这主要包括信访救济案件总量 超重 和非正常访 禁而不绝 两个方面。第三章对信访救济在纠纷解决体系中的应然定位给予划定。第四、五、六章则结合现阶段信访工作改革的重要举措,讨论信访救济制度与其他救济制度之间的分流与衔接路径问题。
2021年,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年,中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2021年也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这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全面系统总结我国老龄化社会20年的发展历程,研究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探索过程和中国特色的理论、实践及方案,总结取得的成就,梳理面临的挑战,展望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未来,并提出对策建议。本书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组织编写,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杜鹏,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主编,立足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实际,对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问题、重点问题、热点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旨在让全社会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真实状况,为政府科学决策、行业机构掌握
当前,我国正处于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阶段,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平台经济成为新经济的重要引 领者之一。平台经济由于外部性、多属性、内生性的特点以及快速变化、跨界发展和体量巨大的现实特征,使得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模式上的 金字塔形 政府监管模式不再适用。本书基于上述背景对我国平台经济政府的理念转变(监管现状)、治理创新与典型案例展开研究。首先,在理论构建方面,系统梳理了我国平台经济的监管现状,并基于美国、英国、日本的先进经验分析,重点从协同治理理论切入,以互联网思维下平台经济治理的创新性、开放性、协同性等为基础,构建了 核心价值观-治理理念-实现路径 的多层级监管架构,导出政府需要进一步转变的治理理念。其次,从实施路径层面,基于协同治理理论中的法律规则协同、利益机制协同和信息资源协
为了集中系统呈现国外专家学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推动开展对比研究,同时推进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策划,马研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具体协调沟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提供出版资助,组织国外专家学者撰写 国外人士看新时代 系列小丛书。本书是此系列本。 贾尼尼以其欧洲左翼学者的视野,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就、路径与经验进行了分析。作者通过翔实的数据,对中国的经济成就、工业发展、创新能力和脱贫成就进行了呈现。 作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丰富了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对维护世界和
本书为团结出版社系列书籍《国殇》之第十一部,是一部有关抗战时期红十字医疗救护工作的纪实作品。全书聚焦以新加坡籍爱国华侨,时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副院长林可胜为代表的中外医务工作者群体,记录了全体医护在艰苦的战争时期,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在贵阳图云关实施医疗救援,完成人员培训、物资募集等工作的全过程,并配有百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本书全面介绍并高度赞扬以林可胜为代表的中外医务工作者群体,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可歌可泣的 图云关精神 ,具有极大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本书是颜晓峰教授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成果汇编,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以《中国之治:深化改革 完善制度 推进治理》为书名,按照一定的逻辑结集出版,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作出理论贡献。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2021年11月1日至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学习小组 联合人民网推出 出卷 答卷 阅卷 时代之问,总书记这样回答 系列融媒体报道,已有2亿多阅读量,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组融媒体报道通过图文和短视频结合的形式,从 难题、答题、成效 3个方面,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 时代之问 的精准把脉、清晰解答和周密部署。16期报道连续推出,获得广泛好评。 为方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特将上述16期报道文章集纳出版,相关短视频则以二维码形式配插于文中,以飨读者。
技术和艺术的关系可以从理论内涵、历史流变和实践探索等方面得到探析。在传统的理解中,技术多被看做改造世界的手段和工具,艺术则被看做对现实世界的再现与表征。技术遵循理性的、控制的逻辑,艺术遵循感性的、多元的逻辑。数字艺术是对传统艺术的延伸,它整合了技术因素,并且反映了文化的物质性特征。尤其是新媒介在塑造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同时,还丰富了当代社会中审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塑造了一种全新的感知方式和审美体验方式,从而为当代美学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重新审视审美经验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如今,身体与身体体验已经成为理解技术和艺术问题不可或缺的基础。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意味着行动、体验和差异。身体视角的引入有助于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同源性、交互性与一体化趋势,开启在协作行动中理解人与
本书旨在用社会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系统解读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理论渊源、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实现路径和治理行动。书稿共分三篇,篇讨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包括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和当前形势、各国的碳达峰、碳中和实践,以及中国在这方面作出的庄严承诺。第二篇讨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介绍了多种可行路径,并从能源体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对此作了具体的论述。第三篇则重点讨论具体行动,包括科技创新、利用金融工具、全球合作、城市治理与规划、公民教育和全民行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