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兴亡史论》涉及的领域与问题十分广泛,但本书主要论述苏联兴亡的原因,而研究这一问题的主线是体制问题。这里说的体制是指斯大林时期形成、巩固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在以后积上史时期未能进行根本改革的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模式。不抓住这条主线,就难以科学地回答苏联兴亡的原因,因为体制模式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意义。 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理论性及指导性,对于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这本生动而又简明的新书用双重方法向学生及非专业人士来展现威廉二世时期(1888-1918)。它探究了这个巨变乱世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外交的发展。同时,它也解释了为何历史学家常常颠覆前人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本书着重研究了威廉二世时期的历史巨变,关注对其五花八门的解释,解释了为何新研究仍对威廉二世时期情有独钟。这本书帮助那些非专业读者批判地看待标准教科书结论之间的差异,并在越来越多的专业文献中拨云见日。威廉二世时期的关键性发展变化常常被用来解读1933年后的纳粹灾难。俾斯麦也在这一时代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是本书认为威廉二世时期有其自身意义。对德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再次考察为研究大众政治和新文化生活的兴起提供的基础。新研究也对德国社会和政治进行了深刻洞察,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探明它们是否导致了政
王辑思和唐士其主编的《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内容介绍:从1979年以来的30年间.整个世界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政治变化。由于过去的30年是全球化空前迅猛发展的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与外部世界联系最为紧密的时期,研究这30年世界政治的变化,对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对展望未来中国的政治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和学术意义。
《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应从中汲取的教训)》作者叶·季·盖达尔从介绍世界历史上各个帝国衰落的情况开始,从呈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状况入手,抽丝剥茧似的分析了苏联由食品短缺、物价升、货币危机、金融失信、石油价格下跌、政策失当而引起的经济恶化,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演变为危机、演变为灾难、演变为破产、演变为国家政治失控,最终导致苏联消亡的。这使人们清晰地了解到苏联的解体绝不是骤然间迅猛地分崩离析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必然的结果。《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应从中汲取的教训)》对我们全面正确地解读苏联解体这一命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几乎酿成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事件的内情,一直以来极富话题性,而事件中双方高层的博弈与决策,更被认为是危机时刻领导决策艺术的典范。时任美国司法部长的罗伯特·肯尼迪在事件中参与了美国方面所有的关键决策,被后世研究者认为是化解危机的关键人物。危机尘埃落定后,他以亲历者的身份,写成《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记录下了牵动世界命运的那十三天发生的秘闻,讲述了在那个无比危险的时刻决策者们的情绪变化和运用的计谋与策略。
《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跨世纪影响》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观为指导,运用资料,在吸收后苏联时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俄国民粹主义产生、形成、发展和演进的历史,以及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理论特征、各种思想流派,按照历史编年顺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和论析;也对过去由苏联意识形态屏蔽和时代变迁而掩盖的某些学术误区,做了拨乱反正的系统辨析和清理;同时,也对这一跨世纪、超国界的强大社会政治思潮在20世纪的影响,特别对其在俄罗斯、中国和非洲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做了重点考察。这对了解近年外学术界有关民粹主义的争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