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细节》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可供各大专院校学生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阅读使用。 你听说美国标榜言论自由,但你知道有政治正确这个底线紧箍咒吗?你听说美国政府权力巨大,但你知道“公款公用”都要纳税人监督吗?你听说美国进行反恐战争,但你知道前司法部长一次次为萨达姆辩护吗?你听说美国妄图称霸全球,但你知道民众为了帮助巴西农民甘愿买昂贵的咖啡吗?你听说美式民主只是谎言,但旅美学者刘瑜以其老辣、诙谐、生动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发生于美国政治、法律、经济、福利、教育中的真实小事儿。民主到底是意识形态的幻景还是柴米油盐的真切?
约翰·加尔通曾成功预言柏林墙倒塌和苏联解体,在本书中则预言美帝国将于2020年崩溃。本书的亮点,不仅在于对美帝国即将崩溃的惊世预言,更在于预言背后的严谨分析。作者以1980年预测苏联帝国崩溃的理论为基础,深入考察了当前美帝国衰退和没落的原因、过程、方式、时间和地点,谨慎分析了世界未来的世界格局,并对历史上西罗马帝国的兴衰与西方帝国主义进行了比较研究。本书洞察世界政治的风云变幻,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种认识当今超级帝国的全新视野,是一本关心世界未来的有识之士的佳作。
本书接续了国内外学界十几年来对于 大分流 问题的关切和比较史学的研究路径,深潜入 大分流 发生前的几个世纪,探讨促成 大分流 现象的深层逻辑。与彭慕兰( Ken neth Pomeranz)的经典著作不同,本书主要从政治视角观察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进程,由此发现: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空间规模是促成 大分流 *根本的原因,在 大分流 真正显现之前的几个世纪,差异的种子就已经深埋在中国和欧洲的政治架构之中了。本书以宏大的视野、前沿的社会科学理论,重新审视欧洲大陆两端近千年的历史进程,对诸如近代经济转型问题、中西历史比较问题、中国历史重新评估问题、制度史研究的视野与路径问题,都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书的两位作者此前分别致力于中国经济史研究和欧洲经济史研究,他们的合作也说明:历史学家与经济学家,中国史学家与欧
金一南通过全球热点军事事件,从全球战略思维的高度出发,分析世界军事大格局,点评世界各大国、地区势力的博弈与冲突,并推测未来世界格局的走向,借此重点提出面对世界大格局的态势下中国地位与态度的思考。 全书共分九大篇,分别为中国篇、美国篇、俄罗斯篇、东北亚篇、中东-北非篇、北约篇、核武篇、外太空篇、杂篇,海陆空立体全方位将世界大格局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用大开大合的笔法将复杂多变的世界全景呈现出来,并从政治经济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对以上这段历史加以回顾和剖析,将其中所隐含的背后规律一一展现,使读者能够了解当今世界格局形成的由来以及未来的走向。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为未来的中国找出一些启示。正如江晓原先生所说:“理解今日的世界格局,是为了开创明日属于中国的新格局。”
为了回应这些疑问,叶礼庭对当代政治和伦理学领域里所说的“陌生人社会”进行了一次历史考察,探讨我们为了自己、为了陌生人,可以做些什么。他创作了一部令人动容的作品,让哲学回归其应有的位置:成为生而为人的艺术的指南。 叶礼庭以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曾面对的情境开篇,引人思考:面对门外陌生的、穷困的老者的需要,我们能做什么?继而从文学、宗教、启蒙运动等多个向度展开讨论,对“人的需要”的思考成为其中一以贯之的脉络。为此,叶礼庭带领读者重新审视了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奥古斯丁等人的宗教信仰、休谟和鲍斯韦尔关于死亡的思考,以及亚当·斯密和卢梭对于乌托邦的设想。
历史是在北纬20°与北纬60°之间创造出来的”一说有何依据?斯拜克曼为何在60 年前就能准确预见中国的崛起? 同为金砖国家,中国比巴西更有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发展潜力,是地理位置决定的?中国在向中亚心脏地带施加影响的同时,对大陆边缘地带的东南亚和东北亚产生了怎样影响? 为何说海洋是自由主义和西方民主扎根的自然条件?陆权代表苏联在与海权代表美国的对决中,为何败下阵来?崛起中的中国和印度格外推崇马汉的海权论是否受此启发? 麦金德准确预见了北约与苏联的对抗以及苏联的解体?德国的中心地理位置及其内在文化态度将怎样决定欧洲的走向? 在本书中,卡普兰以地理为主线,通过地图导出地缘政治,并将地理作为手术刀,结合其毕生的观察、发现和相关理论来剖析国际关系和全球化中无法解释的冲突。同时,他将地理与历史融合,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