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一书脱胎于《史记》,从中遴选出84篇经典故事,分8卷,以人物为主线,用故事体的形式,通俗晓畅而不失风趣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史记》中100余位先贤英雄的故事。其中,不但有帝王将相“艰苦创业”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为反思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视野与方法。资本主义的当代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和新趋势,突出表现为消费环节日益凸显并造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控制手段的深刻变化。消费社会的时代境遇要求重新激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并构建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社会生产机制的变化以及新型媒介的出现,促进消费的功能和意义的现代转变。消费的符号化、景观化深刻影响到人们的消费心理、消费观念以及消费行为,并引起广泛的社会效应。回到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拨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层层意识形态迷雾,为反思和审视当今中国消费问题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寻求解决方法提供思路。
建设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总目标。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共产主义为理想,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人民的利益。可以说,这是人类政党政治发展的新阶段。但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在建立自己的政权后迟迟没有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因而出现了“苏东剧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致力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开始实行政党转型。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就是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重要标志。虽然我们党从革命形态转向执政形态还是初步的,但却使我们党适应了急剧变革的时代。近几年来,上海市委党校政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为理论工具,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跟踪现实中的党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观点。本书就汇集了其中的
《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以川东双村为个案,详细地考察了其在20世纪一百年中的村治历程,村治变迁中权威与秩序形态的变化是这一考察的核心。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搜集、整理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80多年来的相关史料,叙述了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产生、发展的过程,总结了党在认识与处理资本主义和非公有制经济问题上的历史经验,探讨了党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的发展变化,并对新时期私营经济与外资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了系统考察。本书指出,党在成立初期,由于没有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中国革命所具有的客观决定作用,没有认识到中国社会需要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发展,低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作用,因而采取了盲目排斥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错误政策。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纠正了“左”的错误,认识到中国革命和发展需要利用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