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1990-2002年中国实录)》是一本描述变化的书。 1990-2002年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这种变化;今后,我们还将经历更大的变化。 在凌志军笔下,1990-2002年中国的格外引人入胜之处,不是在于她的轰轰烈烈,而是在于她的平淡从容;不是在于她的崇尚伟大精神,而是在于她开始关注普通人的需要;不是在于她的伟人风范和英雄辈出,而是在于一代新人已经长大。对变革的期待取代了对历史的崇拜,进而成为我们国家的主流。 《变化(1990-2002年中国实录)》中牵涉众多重要人物和事件,也叙述了很多小人物和小事情。内容浩繁,巨细混杂,大气磅礴,汪洋恣肆。叙述流畅从容,见解独到精深,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
为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理论,不断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向深入,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按照中央的部署,中央组织部组织编写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理论学习纲要》。这个《纲要》,根据中央印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辅助教材,也可作为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辅助学习材料。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级党委组织、宣传部门要紧密联系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党的建设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实
为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理论,不断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向深入,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按照中央的部署,中央组织部组织编写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理论学习纲要》。这个《纲要》,根据中央印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辅助教材,也可作为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辅助学习材料。
本书专门选录作者关于国际问题、中外关系问题的著述。写于80年代初到2010年,大体可以看作是作者近30年在上述领域中较为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1999年5月7日,美国和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三人遇难、二十多人受伤、大使馆被毁。这是人类文明史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野蛮时间。本书作者潘占林时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以亲历者的身份,从使馆人员自救的指挥者的视角,用白描和写实的手法再现了炸馆事件的前前后后…… 北约对南联盟大打出手。北约公然轰炸中国使馆:不是间接轰炸,是直接轰炸。轰炸使馆的行动是如何进行的?那一颗针对大使的炸点缘何未炸? 是误炸还是故意:炸馆事件解析。本书将为你一一解开这些疑惑。
马克思哲学是一个由劳动本体论、劳动辩证法、劳动历史观、劳动价值观构成的劳动哲学体系。突破劳动伦理只是应用伦理的思想局限,从劳动哲学出发,可以发现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和伦理旨归。马克思从劳动哲学出发,构建了以劳动关系伦理、劳动主体伦理和劳动制度伦理构成的系统的劳动伦理思想体系。马克思劳动伦理的核心精神就是要给予劳动者人文关怀,为劳动提供解放和自由发展的道路。
为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理论,不断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向深入,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按照中央的部署,中央组织部组织编写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理论学习纲要》。这个《纲要》,根据中央印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辅助教材,也可作为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辅助学习材料。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级党委组织、宣传部门要紧密联系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党的建设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实
为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理论,不断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向深入,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按照中央的部署,中央组织部组织编写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理论学习纲要》。这个《纲要》,根据中央印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辅助教材,也可作为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辅助学习材料。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级党委组织、宣传部门要紧密联系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党的建设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实
空中预警飞机发展的历史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的政治与军事一直都在注视着另一侧西方的军事科技发展,对比自身防空系统各种技术的优势与劣势,构建属于自己国家的防控体系。然而随着西方攻击性武器系统的不断发展升级,苏联空军与苏联防空部队需要有能足以和西方技术抗衡的预警机。本书详尽地展示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研发独特而且拥有自身优势的空中预警和指挥战机的*过程,对我军现在正在进行的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