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制度研究:当代中国反腐败制度研究》从中国在腐败治理上实际采取的措施与行动是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又进行了哪些制度建设的尝试;中国的反腐败制度成长到今天,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其在治理腐败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等问题着手,分析研究中国反腐过程中的体制、机构、历史经验等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讨论了腐败与反腐败的理论问题、反腐败战略框架模型以及一些专门领域的反腐败实践内容。本书较为集中地收入了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的核心团队成员的主要研究成果,特别是制度腐败理论框架、腐败战略有效性模型、惩治腐败战略有效性模型,均为该中心成员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本书可以作为高校廉洁课程教育与纪检监察、反贪工作人员培训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也可供理论研究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参考。
《西方政治制度史》是西方政治制度史。全书以典型西方国家,如意大利、英国、美国、德国的政治制度演变史为例,详细描述了西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全书结构分明,脉络清晰,对相关人士了解西方政治制度,从中总结规律,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作者首先对“西方”、“政治制度”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确认,然后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对西方各国政治制度的源起、演变过程、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在对各国政治制度沿革与变迁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作者对西方各国法律制度和体系的形成和特点也进行了比较分析。本书是我们了解西方政治制度历史的重要资料。
在许多社会里,腐败对民主和经济发展是一种威胁。它的产生既取决于人们追求、使用和交换财富与权力的方式,也取决于支撑和制约这些过程的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是强大还是薄弱。迈克尔·约翰斯顿认为这些因素的差异性导致了四组主要腐败征候群的产生:权势市场、精英卡特尔、寡头与帮派,以及官僚权贵。约翰斯顿利用统计方法确定每组的社会,并利用案例研究揭示预料中的征候群确实发生了。作为研究对象的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和德国(权势市场);意大利、韩国和博茨瓦纳(精英卡特尔);俄罗斯、菲律宾和墨西哥(寡头与帮派);中国、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官僚权贵)。最后一章探讨改革,强调应当如何运用人们所熟悉的措施,或者如何不使用这些措施以免造成伤害,其目的是突出“深度民主化”价值。
《漫讲廉政》是根据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中央纪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的部署要求,并依据2018年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编写而成。《漫讲廉政》有上、中、下三册。上册:政治纪律篇,组织纪律篇;中册:廉洁纪律篇,群众纪律篇;下册:工作纪律篇,生活纪律篇。作者在重要讲话的指引下,通过数百幅漫画生动地解读党的 六大纪律 ,并以案例解读佐证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
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名扬四海的一些国家行政监督制度与反腐败立法,相当精细地剖析了各自的职能与运作方式。它们各具特色,威震一方,在防止、遏制行政犯罪与腐败方面,为全人类提供了一笔宝贵财富。这些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的行政监督与反腐败建设,大有借鉴意义。全书论述精当,简繁合宜,信息密集,为我国的行政监督与反腐败研究平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书是一部专涉贪腐主题的历史人物随笔,也是迄今为止出版的一部收录人物最全的历代贪官评传。书中自二十四史挖出两百多名涉身贪腐的历史人物,大多位列公卿或身居要津,都曾是史上“老虎”级的重磅贪官。作者坚持以正史为依据,佐以数百种历代珍存的史书典籍,史料翔实,内容出新,叙事凝练,文字风趣,同时尽量保留古籍蕴含的丰富“养分”和“原汁原味”的阅读感受。该书内容在集结前曾作为报纸专栏文章连载近三年,得到几十万名读者和有关专家学者好评
本书是一部专涉贪腐主题的历史人物随笔,也是迄今为止出版的一部收录人物最全的历代贪官评传。书中自二十四史挖出两百多名涉身贪腐的历史人物,大多位列公卿或身居要津,都曾是史上“老虎”级的重磅贪官。作者坚持以正史为依据,佐以数百种历代珍存的史书典籍,史料翔实,内容出新,叙事凝练,文字风趣,同时尽量保留古籍蕴含的丰富“养分”和“原汁原味”的阅读感受。该书内容在集结前曾作为报纸专栏文章连载近三年,得到几十万名读者和有关专家学者好评
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纪检监察干部准确理解和适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恰当把握执纪政策界限,提高事实认定、证据甄别、定性分析等实务操作能力,中央纪委案件审理室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纪律审查实践,聚焦纪律和审查重点编著本书,对于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纪律审查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偏重于纪律审查理论,主要阐述了纪律审查证据的基本概念、种类分类、证据对象、证明标准等,以及收集、鉴别、运用纪律审查证据的原则。下篇侧重于纪律审查实践,依照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六大纪律进行分类,结合纪律审查实践中的常见违纪行为,逐一阐明每类违纪行为的立规本义、违纪构成要件、收集运用证据方法,以及相关政策的把握界限。
腐败是一个经久性世界话题,探寻治腐良策是人类的集中共识与现实行动。不同国家基于治理理念、资源与策略的差异,造就了腐败治理的模式差异。本书以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国家治理体系建构与发展中腐败治理的立法与理论探索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以中国特色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权力结构与治理模式为国情基础,以现代化进程中腐败与反腐败的国情现实为重点,创建与中国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国家权力架构制度相适应的腐败治理基础理论,挖掘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权力控制、腐败治理中的重大优势,分析政党法与国家法“二元”治理资源建设的基准、战略、规范体系与协同机制,以创建立基于中国特色基本政治制度、国家治理模式、权力运行与制衡机制建设为基础的中国特色反腐败立法基础理论为研究目标,重点关注国家权力结构理论、立法基础理论、
《企业反腐攻略》分现象篇和攻略篇两大篇章。现象篇全面揭示了企业腐败现象频发高发的现状、成因及危害,攻略篇则从企业反腐败制度建设、内部监督体系建设、内部腐败案件调查及企业员工廉洁教育方面分析了企业反腐的措施。书稿案例丰富、内容翔实,灵活地说明了企业反腐的各个层面。
《腐败:人性与文化》是全球位人类学家历时几年,对全球大国家包括美国、葡萄牙、俄罗斯、意大利、欧盟、玻利维亚进行实地考察、披阅资料,从人类学角度做出的对全球腐败现象的深刻解读。作者们指出,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免于腐败困扰,腐败是人类社会的全球通病,是一场人性、权力和道德的无硝烟战争。当前,腐败已经严重影响到各个国家各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作者从人类学角度而非政治角度解读腐败,是想指出:虽然腐败来自于人性,但文化与制度却可以控制腐败的程度及其危害性。总之,反腐已经是全球范围的大事,任重而道远。
安东尼·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被公认为第三条道路政治的主要文献,它被译成25种文学,塑造了第三条道路政治的发展历程。在本书中,吉登斯对批评者作出了回应,并进一步发展了他前书中提出的观点。吉登斯表明,第三条道路并非无力解决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而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惟一可行的思路。若想理解当今最重要的政治争论,本书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