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考察了传统中国的外交模式 朝贡体系 及其在广州的应用,接下来讨论了鸦片战争以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适用过程。1845年至1851年间,新的条约体系遭遇挫折,清朝方面竭力限制条约中承认的特权,而外国人也在尽力为他们获得额外的好处。1850年至1854年间,上海的状况极为混乱。随着外国海关税务司的最终确立,条约体系开始复苏。本书并未沿用当时流行的帝国主义观点,指出1842年至1860年间的新条约体系意味着清朝开始接受与外国人 共享治权 的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通商口岸和外国海关税务司成为中西 共治 的合作者。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独立自主: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中篇为和平发展:开创全方位对外关系新格局,下篇为合作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书梳理和总结70年来外交战线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对于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积淀和形成一系列优良传统、宝贵经验,化解和处理未来面临的问题、遇到的风险挑战,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远征军》讲述六十年前有一支了不起的中国军队,他们牺牲得了不起,失败得了不起,胜利得更加了不起。这支鲜为人知的军队住抗日战争时期进行了中国军队的头一回主动出击,实现了战略大反攻,并且是在境外作战,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将侵略者赶出了国门。可是也许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不知道这支军队的名字——中国远征军。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哲学星空中明亮耀眼的双子座,它们不仅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而且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验与领导方法。问询实践,调查研究;深化认识,创新观念;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直面矛盾,乐观入世;分析矛盾,解剖麻雀;解决矛盾,协奏钢琴是其主要内容。结合书中的案例,这些理论与方法呈现为富有灵性而可操作的智慧。 《方法与智慧―― 实践论 矛盾论 新读》重点服务于各级的工作需要;对于高校师生研读《实践论》和《矛盾论》有参考价值;对于哲学爱好者有学习哲学的入门向导之用。《方法与智慧―― 实践论 矛盾论 新读》由陈世珍所著。
60年沧桑巨变,哪些话语已经消失?哪些话语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本书循着60年共和国的足迹,挑选那些直指人心或一针见血的语句,把60年间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联缀起来。通过新鲜生动的语言,使大家在治乱兴衰的历史经纬中看到丰富多彩的细节,看到更为具体和更个性化的历史画面;使大家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社会基因,更好地明白—— 在这60年间,中国人到底经历过什么?面对过什么?以及更为重要的,他们思考过什么?
中国两千年来阳儒阴法权力政治的奥秘 韩非子『法、术、势』政治思想千年历史解读 国家与社会双向锁死的历史命题 揭示中国古代社会陷入兴亡周期循环的怪圈的答案 历代君王驭民修身之术 培养油彻事务本质的视野和眼光
本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文库》丛书之一,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关于中国外交战略与实践,尤其是中美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分为四部分:部分共6篇文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研究中国外交面临的国际形势背景和外交环境;第二部分共8篇文章,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探讨了中国外交政策及外交实践;第三部分共7篇文章,主要研究中美关系缓和与建交问题、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核不扩散问题、南海问题及中美建交40年的历史经验研究;第四部分共7篇文章,着重研究了中国海洋权益及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问题,并对毛泽东、周恩来对中国领土主权安全的巨大贡献进行了探讨。
本书是林贤治先生近些年思考现代中外知识分子人生与命运的文章结集。作者以典型的个案分析,来追寻现代思想的脉动,寻找人文精神的归宿和指向。在作者看来,这些不同国族的知识分子都带有共同的精神质地、相近的命运,呈现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曲折和诡谲。作者观察敏锐,材料厚实,文思激扬,语言富有张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思想史与精神史的经典之作。
《赫德与晚清中英外交》由张志勇著,本书是以英人赫德及其在晚清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数十年时所参与的许多近代中国外交事务为研究对象,作者在广泛收集了中英文档案资料,特别是充分利用了还未整理出版的赫德日记手稿的基础上,对赫德以不同身份参与的中英交涉做了系统全面的论述。书中还在赫德与中国驻外使馆的建立,赫德的外交原则、外交策略及其成败的原因等方面,揭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这既有弥补前人不足的,也纠正了以往一些不太准确的史实叙述和结论,并提出了与以往研究者不同的看法。本书内容对于学界进一步认识赫德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角色、地位、作用等极具参考价值。
这是一次关于身体与文学关系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从中国思想的原初立场,“五四”新文化革命中的“身体”观念,革命时代的身体意识形态,到身体写作,性政治,身的在世状态以及身体的后现代处境,著者们对身体、文化、政治三者的关系作了深刻的探索。进入本书,感受一次身体“大写作”。 以“身”来指认“人”是始原期汉语思想的重要特征,这个特征进一步发展为“贵身”说,使“身”在中国思想中成为一个本体论概念,并构成3 世纪前始原期中国思想的原初立场。贵身论中的“身”在先秦思维中处于从实体论的“身体”向虚体论的“自身”动态转化之中,但以实体涵义为主。中国先秦思想中的身体哲学观念非常丰富,“以身为天下贵”、“推己及人 ”是贵身论哲学的一体两翼,贵身说、赤子说、修身说、舍身说等则构成了其完备的概念系统。重温
元朝是西藏地方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一段,开创了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在中华民族形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书以汉藏文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元朝治理西藏的各项制度和政策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从而试图厘清元朝治理西藏的体制和政策的演变轨迹、元朝管理西藏地方宗教的政策制度及其与各教派的关系、元朝在西藏实施的各项政令以及在西藏地方建立基层组织等方面的问题。
《明代官员谥号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明代官员谥号。谥号是对中国古代帝王、后妃、贵族、公卿显宦和有特殊贡献的人死后之称谓,这种称谓的主要内涵是概括他们生前的品行和业绩,并赋予善恶褒贬之意。“谥”字本身就具有“称”或“号”之意,人死后有谥号的,多称谥号而不再称生前之名。因此,谥号也叫易名典或更名典,是古人避讳生前名号所致,亦即人死后不能再用生前之称谓。谥号是根据谥法而来的,谥法是议立谥号所遵循的规范和细则。具体而言,谥号用字是在谥法规定的用字及其释义范围内,结合死者生前的品行和业绩,选择具有特定含义的字或固定的词语,以表达对死者的褒扬、贬斥或哀矜,并作为评定谥号的依据。谥号用字多少因时代因人而有差异。魏晋南北朝以前无论什么身份的人,多用一字谥,也有二字或三字谥的,但很少。官员谥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