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讲述六十年前有一支了不起的中国军队,他们牺牲得了不起,失败得了不起,胜利得更加了不起。这支鲜为人知的军队住抗日战争时期进行了中国军队的头一回主动出击,实现了战略大反攻,并且是在境外作战,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将侵略者赶出了国门。可是也许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不知道这支军队的名字——中国远征军。
内容简介
本书稿对台湾民主转型过程的经验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客观总结与分析,第一编涉及台湾的民主转型与经济发展、民主转型与政商关系重组、政治民主化与“公民社会”的发展、民主转型与宪政选择以及民主转型与政党竞争和国民党与台湾民主转型等议题。第二编主要是台湾学者与大陆学者对话的内容,包括经济自由化与政治民主化应孰先孰后、台湾民主化的路径依赖、民主化中网络的作用、宪政转型与民主法治的关系、台湾的选举以及政党在宪政转轨中的作用等。 作者在肯定台湾民主经验的同时,对其不足也提出了批评,对于美国式民主的局限与“假民主”的弊病也进行了批判、分析与探讨。这些都具有启发意义。另外,特别可贵的是,作者多对社会主义民主持肯定与同情态度,认同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台湾的自由民主或者宪政民主具有参考与借鉴的价值。同
本书从比较宪法学的高度,重新审视不断缠绕中国政府实践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厘清央地关系的关键是“法治化”。针对中国面临的一系列政府实践问题,系统回顾、比较并展望世界主要国家的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以及这些权力关系模式。对解决现实政治与社会问题的作用。通过全面探讨欧美等国的宪政经验,概括和总结了央地关系的一般宪法原则与原理,进而为解决中国的央地关系问题提供了可操作的立法建议。
“人民日报评论部”文章,是人民日报自2011年起推出的重点评论品牌,迄今已刊发两百多篇。其形式以系列评论为主要特征,选题以“击中社会绷得最紧的弦”为标准,观点以“寻求党心与民意的共鸣”为主旨。所刊发的《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宁要微词 不要危机》等评论,引发巨大社会反响,一度举国关注、洛阳纸贵。2015年,刊发“本报评论部”文章的“人民观点”栏目,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本书从中俄两国的早期联系谈起,详细介绍了从俄国入侵黑龙江流域到中俄东段边界的形成、中俄中段边界的确定、俄国再度入侵黑龙江流域与中国大片领土的丧失、俄国出兵占领东北与策动外蒙古独立、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中苏关系、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中苏两党论战导致两党两国关系破裂,以及中苏关系从缓和走向正常化、苏联解体后的中俄关系等不同历史时期两国政治关系和重大历史问题,涉及了沙俄侵华、中俄界务、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中苏外交、中苏论战、高层交往等各个领域。
《分类推进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由黄恒学主编,综合应用了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与基础理论知识,大胆吸收与借鉴近年来事业单位各相关领域研究的成果,重点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历史分析以及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论述。传统的行政体制改革的视野,从社会整体职能系统与组织系统的视阈下探讨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与目标问题,从社会分工和组织分化更广阔的视角构建对现代公益事业组织的性质、组织特征、职能定位等特质的分析框架,力图对相关的概念、逻辑关系进行较为合理的阐释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事业单位改革后的应然状态进行清晰描述,构建事业单位组织变革与机构改革的基本分析框架。
本书是中国学者第一本讨论中国近百年主要思潮代表人物的人权思想的专著。该书展示,从清末变法派的沉家本,改良派的康有為,严复和梁啟超,革命派领袖孙中山,自由主义旗手胡适,到中共领袖陈独秀,李大釗,以及民主党派的马叙伦,钱端升和马哲民,他们创千古绝流,开一代风气,从不同立场出发為中国现代人权思想的掘起前驱先路。作者力图将展示这些先锋人物人权主张的曲折与当代人权争论的焦点问题结合起来,以警示后人,啟迪读者:自由主义人权观与集体本位主义人权观之间的搏斗远未结束。该书不仅适合於对中国现代思想问题感兴趣的读者,而且没有系统人权知识的读者更能从中获益。
《中国腐败高发期及治理研究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腐败高发期及其治理方略研究》立足于基本史实,系统研究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腐败高发期的缘起、表现和治理方略,总结了毛泽东、党中央共同领导中国人民治理高频腐败的成功经验。20世纪50年代中国发生的“三反”“五反”运动,是由增产节约运动演变而成的有效的反腐运动。 毛泽东所领导的共产党不间断地开展了一系列反腐斗争,清除了腐化分子,教育了全党干部,将腐败频度控制在较低水平,创造了世界历史上少见的政治清明时代。
本书以社会心理学为立足点,融汇其他领域和学科有关现实和网络集体行动的内涵、外延和发生、发展机制等理论和方法,提出更为全面和适合我国背景的现实和网络集体行动的概念框架和理论整合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地实证研究,对国外经典的双路径模型进行验证和发展,并集中探讨社会认同、情绪、效能感和价值观等核心因素对集体行动的作用机制和由此体现的我国背景下集体行动参与的社会心理特征。本书内容翔实、系统,既可作为相关领域知识普及的重要工具考,也可为多视角的相关研究提供的理论框架和交流平台,其实证研究结果,也为的实践工作提供的参考。
本书收入薄一波同志一九三七年四月至一九九二年一月问的重要文章、报告、讲话和书信、电报共七十二篇,其中多数是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这些著作,反映了作者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各个时期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是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者的一些思想和观点,有的在以往的工作中发生过重大作用,有的对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现实的意义。 本书所收文稿,对已发表过的作了文字订正,对讲话记录作了文字整理,并经作者审定。
调查研究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规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调查研究,深人群众,不仅是个工作作风问题,而且是个善不善于从群众、从实践中吸取营养和力量的问题。调查研究历来就是我们做好工作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发言权就没有决策权、指挥权。没有权,本来不要紧,问题是你在岗位上就得发言,就得决策,就得指挥。所以我们必须有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的紧迫性、自觉性。否则,做不好工作,尤其难以做好统战工作。
无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报告精神的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全面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宝贵经验,既可以提升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也可以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历史借鉴。《人事制度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1978—2018)》全面回顾了人事制度改革走过的40年历程,总结了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与不足,阐述了人事制度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公共部门人事制度改革要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维护和彰显社会公平正义,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才作用发挥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