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目的是为国际关系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主流建构主义图谱。所以,我们分析了奥努弗、克拉托赫维尔、温特、鲁杰、卡赞斯坦和江忆恩。所谓主流,是指承认社会理论可以解释社会事实和理解社会意义的理论,是以“立”为主的理论。他们提出和发展之这些理论,目的是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国际关系的世界,理解世界政治的意义。如果使用鲁杰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新古典建筑主义和自然建构主义。同时,对于这些理论,不少国际关系的研究人员,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并没有基本的、系统的了解。 批判建构主义和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主流建构主义也在许多重要方面借鉴了批判理论和后现代建构主义的思想。像阿什利、德里安第人的论述,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批判是十分深刻的。如果没有他们的理论,建构主义的
本书是北京大学国际战略重心于2007年11月举办的“缔造美国大战略”国际研讨会中精选出来的文章。本书中列选的十七篇论文汇集了中、美、英、法等国冷战史研究领域内杰出学者的研究结晶。随着大量历史档案的解密,引发了学术界重新检验过去、反思冷战的“新冷战史研究”浪潮。这些学者对冷战时期的美国大战略研究作概述,有些从美国大战略的缘起着手分析,也有些学者对尼克松和里根的战略演变和遗产,还有学者对美国大战略提出诸多反思。本书反映了外目前关于冷战研究的成果和水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分为国际论坛、全球化与国际关系、国际史和地区研究、欧洲国际关系、美国对外关系、亚太国际关系、国际形势年度报告选载、国际关系史学与理论等辑,讨论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论述了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东亚国际关系,探析了中国对东盟的能源安全合作战略等内容。
在超过六十年的岁月里,乔治·凯南的《美国大外交(60周年增订版)》是公认的关于美国外交的作品。利用其显著的外交经验与专业知识,凯南对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大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概览与批判:它对公正的追求经常沦为自以为是,它的雄心与权力现实冲突,它喜好评头论足的习惯经常妨碍他国利益,它的政治经常妨碍谨慎的外交政策而导致扩张过度。基于对军事干涉和政治对外交政策的负面影响的强烈意识,凯南看出了行动与理想领域令人不安的矛盾――甚至是存在争议的战略取得了确定无疑的成功的时候。 这个六十周年纪念版本包括了美国现实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约翰?米尔斯海默的重要介绍,提出了对凯南作品的新理解,探索了《美国大外交(60周年增订版)》的持续影响。当美国作为强国之一应对其新角色时――而不是能够看到“更远的
自1998 年 5 月进行地下核试验并宣布为核国家之后,印度走向了公开核武器化并开始制定和发展核威慑战略之路。本书结合西方的核威慑理论以及印度自身的战略文化传统,系统、细致地分析了印度核战略产生的、国际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入地阐释了印度核战略的理论原则与实践,认为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可信的、限度的威慑”这两大核原则的指导下,印度正致力于发展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进而分析了印度核战略发展对地区安全稳定以及中印安全关系的影响。
在清代中俄关系史上,北京俄罗斯馆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建交伊始,清政府便用“理藩”眼光看待俄国,给它“特设邸舍,以优异之”的待遇。何秋涛所说的“设俄罗斯馆以待朝贡互市之人,立俄罗斯学以训慕义观光之士”,《俄罗斯馆纪事(增订本)》通过大量的史料文献,为我们揭开俄罗斯馆的内幕,读者从中也可以管窥我国早期外国驻华机构的发展演变。
书稿中的文章都选自上海市档案局(馆)主办的期刊《档案春秋》。书稿内容主要为新中国在1950年代时期发生的外交事件,目前已解密。本书稿涵盖了新中国1950年代,发生在外交史领域的许多重要内容,涉及建交、出访、事件、人物、援外、谈判等,内容广泛,情节曲折,展示了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领袖及其他外交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国际交往中的风采,以及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的智慧。在撰写过程中,尊重历史,严格按照外交档案记载和亲历者回忆的史实进行撰写,又注意文章的可读性,努力采用生动的文笔,引人入胜地再现新中国历史上辉煌而壮阔的外交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主办的“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选收录了与会的38位专家、学者围绕“草原丝绸之路”这一主命题所撰写的35篇学术论文,内容是对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自唐代以来的政治历史变迁、民族流徙、文化传播、经贸往来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轨迹。
在清代中俄关系史上,北京俄罗斯馆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建交伊始,清政府便用“理藩”眼光看待俄国,给它“特设邸舍,以优异之”的待遇。何秋涛所说的“设俄罗斯馆以待朝贡互市之人,立俄罗斯学以训慕义观光之士”,《俄罗斯馆纪事(增订本)》通过大量的史料文献,为我们揭开俄罗斯馆的内幕,读者从中也可以管窥我国早期外国驻华机构的发展演变。
《美国印度洋战略的历史演进研究》的研究主题是美国印度洋战略的历史演进,《美国印度洋战略的历史演进研究》共分为7章,分别介绍了历目前美国的印度战略,21世纪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利益,学界对于美国印度洋战略的主要观点以及当时美国政府印度洋战略的制约与影响等,是一本能够较为全面了解美国印度洋战略历史演进的学术研究读物。
国际关系英国学派是一个颇具特色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它产生于冷战时期并且长期在美国话语霸权之下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学派日益为国际关系学界所关注。本书作者利用大量手文献资料,以英国学派有关国际社会的理论思考为主线,阐述与分析该学派的思想之旅,论及英国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核心人物的思想观点、理论与方法特色等问题。同时,本书也以一个中国学者的视角,特别论述了英国学派有关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思考,并且分析了该学派的思想之旅可能给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提供的启示。
克什米尔同中国、阿富汗毗邻,离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很近,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那里有常年为冰雪覆盖的高山峻岭,有水源来自山顶积雪的诸多河流,还有不少风光秀丽的高原湖泊,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本书作者在外交部工作近40年,曾多次参与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第一代领导人安排礼宾工作。曾在亚洲、美洲、澳洲多个驻外使领馆任职。作者在驻斐济使馆工作期间,先后八次“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往返于斐济与基里巴斯和瓦努阿图之间。特别是,作者于1990年2月至1992年8月期间独自一人在基里巴斯建立中国使馆,并坚守在那里近三年,其间所度过的艰苦生活和遭遇的独特经历,是中外外交史上不曾有过的。本书向您讲述了作者在南太平洋、美国、新加坡的外交生涯。
《中日建交再研究以日本田中政权对华建交决策为中心》由刘宏编著,是“日本研究丛书”之一。《中日建交再研究以日本田中政权对华建交决策为中心》以1972年日本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邦交正常化这一著名的政治历史事件为研究对象,借助近年公开的一批解密文件和当事人的回忆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这一政治历史事件进行更加全面、具体、翔实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检视已有研究某些结论上的不足,也有助于把握日本政府对华角色的特点及对华政策演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