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以下简称俄乌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关系,因为俄乌300多年合并历史形成了两国紧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以及俄乌两个民族通婚、混居的现状。俄乌关系又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关系,因为两国关系的走势对独联体的前途、冷战后欧洲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地缘战略空间严重萎缩,地缘政治形势持续恶化,保持对独联体国家应有的影响力是俄罗斯地缘政治的底线。乌克兰因其特殊的地缘政治地位成为俄罗斯地缘政治底线的支点。俄罗斯对乌克兰政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乌克兰留在独联体内并把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至少要维持一个不反对俄罗斯的乌克兰的存在。对乌克兰而言,“回归欧洲”一直以来是其对外政策的发展方向,而加入欧盟是实现回归的最可行途径,但协调好与俄罗斯的关系是决定乌克兰入
印度现为南亚次大陆的第1强权,尼赫鲁所构想的“有声有色的大国”正呼之欲出。自20世纪中叶后,印度对华政策大致按照地缘制衡牌、国际联合牌、领土实控牌、军备扩张牌、普世人权牌五张牌来进行战略规划。目前面临复杂国际情势“新常态”的中国须对印方战略予以厘清,客观理解,心中有数,同时本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理念避免潜在冲突,促成双方积极对接“一带一路”与“季风计划”等构想,共同谱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篇章。
《海东集--古代东亚史实考论》是作者二十余年研究中国、日本、韩国古代关系史的结晶,涉及政治史、文化史及文献学、文物考古等领域。全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中经博士文库:新中国民间外交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全面系统地梳理并深入分析了新中国民间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是目前国内部研究新中国民间外交的专著。该书首先对民间外交的作用做了界定,然后对与民间外交相近的几个概念进行了辨析,分析了民间外交的特点和作用,接着分析了民间外交的主体和形式,民间外交勃兴的客观基础和理论依据,新中国的民间外交思想,新中国的民间外交实践,以及民间外交对新时期实现中国国际战略所起的作用,提出了加强中国民间外交所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国际政治中"弱者"的逻辑:东盟与亚太地区大国关系》认为东盟与亚太地区主要大国关系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东盟向这些国家推广“东盟规范”和社会化这些大国的过程.作者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分析,而对占主导的现实主义“大国平衡”理论提出了挑战。在此理论框架下,《国际政治中"弱者"的逻辑:东盟与亚太地区大国关系》以东盟与亚太地区4个大国(即中国、日本、美国、印度)的关系为案例,认为以“东盟规范”为表征的东盟在认识方面的魅力或者说是东盟的“软实力”正是其对外关系成功的真正基础。《国际政治中"弱者"的逻辑:东盟与亚太地区大国关系》在理论方面的发现有两点:一,揭示了现实主义的理性计算和建构主义的社会化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被认为是相互对立的这两大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是有接点的,二,证明了社会化是一个双向
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侵略,每个时期都制造不同借口、打着不同旗号、炮制形形色色的侵略理论以掩盖其侵略事实。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就是贯穿始终欺骗性而又暴露日本称霸世界野心的一个。本书通过决策、制造、发动和鼓吹侵略者之口和笔,全面系统剖析其“源”与“流”,是一部着重研究日本侵略思想、政策、理论的专著。
本书版以1998年夏秋之际的一些事件结尾。当时,塔利班运动即将发动对阿富汗北方的决定性攻击行动。后来证实,1998年是当代阿富汗冲突史上的一个转折之年。这一年既是阿富汗塔利班运动的成功之年,也是塔利班历史终结的发端之年。此后,1999年巴特肯事件发生;2000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塔利班发起进攻;2001年北方反塔利班联盟重新组建2001年9月9日啊赫迈德。沙·马苏德在恐怖事件中被打死;紧接着2001年9月11日美国悲鞠事件发生;2001年l0月7日,美国发动了反对塔利班运动的军事行动;2001年11月,塔利班运动被摧毁,塔利班从阿富汗政治版图上消失了。
《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冲突·主义·抵制现代性》从巴基斯坦的视角探讨了阿富汗冲突,分析了巴基斯坦既支持美国,又同情阿富汗塔利班的含混政策的根源。作者里亚兹··汗系巴基斯坦前外交秘书,他在本书中考察了众多事件,并将自身的经验和视角纳入对巴阿关系的大叙事之中。
1991年11月中越关系恢复正常化以来,特别是1995年越南加入东盟后中越关系的发展变化令人关注。本书在回顾中越两国传统友谊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研究了中越关系恢复正常化以来至21世纪初,两国在政治、经济、文教和科技等方面合作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并对新世纪未来两国关系发展走向作了展望。旨在为关注中越两国关系问题的读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