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用国内外已解密档案文献,分析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一是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莫斯科会议以及中苏为实现的军事合作;二是炮击金门引发的苏联反应和中苏分歧;三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及苏联的反应;四是中印冲突以及中苏分歧公开化;五是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分析。
本书以19世纪英国的几位首相和外交大臣,如卡斯尔雷、帕默斯顿和格莱斯顿的外交政策为主线,生动地展示了当时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轨迹,以及这种轨迹所反映出的英国与欧洲大陆其他大国,如法国、普鲁士、俄国、奥斯曼土耳其,以及它与其海外殖民地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斗争。通过对19世纪英国外交的整体勾勒,本书从一个独特的侧面探讨了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并在19世纪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处于领先地位的英国,其世界强国的地位是如何衰落的这一令人困惑又颇有争议的有趣的历史问题。本书叙述脉络清晰,篇幅短小,风格明快,适合对历史专题问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清代中缅关系》的研究思路为:系统全面地论述清代中缅关系历史发展变化,在深入考察两国政治交往的同时,也讨论两国政治交往影响下的经贸关系、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在论述两国中央层面交往的同时,也注意分析两国地方层面的往来及边境事务交涉;在研究缅甸贡期、贡道、贡物及清朝赐予、敕封等朝贡制度本身的同时,也注意对制度实际运行的探讨,以期廓清清代中缅关系的发展流变和性质特征,并对清代中缅关系研究中的历史疑问做出分析解答。
《当代国际政治丛书·东亚秩序论:地区变动、力量博弈与中国战略》以日渐提升的东亚重要性为出发点,从建构国际秩序、地区秩序的逻辑出发,通过追溯东亚秩序的历史遗产,包括朝贡秩序、门户开放秩序、霸权性安全秩序、经济性雁行秩序、次地区共同体秩序等,来研究进入21世纪后东亚秩序的动力与前景。
本书通过对战后日本外交政策演变的分析,认为战后日本外交在宪法第9条和《日美安保条约》的制约下,基本上采用了所谓吉田茂的“中庸”路线,但这一外交路线受到左右两派的攻击,造成了“和平国家日本”和“大国日本”的分裂,并对日本通向“正常国家”的外交构成极大的障碍;进而又从“中等国家”外交的角度分析了战后日本外交的主体性,认为日本应放弃追求“大国外交”,从日本自身及国际形势的实际出发,采取“中等国家”外交的策略,这样反而更有利于日本外交主体性的发挥。
本书共分5篇23章,分别对国际条约法关于国家主权与领土边界的通行准则概述、中世纪时期中俄东段国界之争、19世纪下半叶中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十月革命后的中苏东段国界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两国关系与边界问题作了详细的介绍,具体内容包括二战后国际关系大潮流、尼布楚谈判及签约、衰落中的清廷中国、“一条红线”之谜、中东路战争的进程及结局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20世纪40年代末,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成千上万的苏联专家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他们胸怀革命的理想,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1960年7月,苏联政府一纸命令,所有的苏联专家突然撤退回国,给中国人民及其建设事业留下了众多困难和无限遗憾。
笔者钟振明通过《现实主义(冷战后的北约及美欧联盟关系)》研究了冷战结束后国际权力新格局下北约组织的演变及其关键调整,以及由此反映出的美欧联盟关系的变化。全书从北约主要成员国之间围绕权力与安全目标而进行的角逐这个角度,分析北约在冷战后发生的一系列发展变化,包括北约的持续扩大、围绕北约建立欧洲力量支柱而进行的斗争和妥协、北约战略概念和主要任务的持续调整,以及北约在冷战后发生的若干次重要国际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等重要议题。笔者分析了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的均势理论和威胁均衡理论对北约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也考察了自由主义者和建构主义者对联盟持续原因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理解和预测北约在冷战后的演变,需要把握几对重要关系。
《走出依性陷阱:第三世界的发展困境与道路选择》分为靠前政治的问题与反思、第三世界的困境与出路两个篇章,各篇中既有具体而深入的个案研究,又有精到而专业的理论分析;既聚焦经济危机与优选化等热点问题,又重视历史、文化、制度根源的探究;既注意总结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遍和共性问题,又能结合个别国家的现实国情与具体历史;既给予第三世界国家以深切同情,为第三世界的自主与发展鼓与呼,又勇于承担中国靠前政治学者的责任,积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建言献策。本书的主旨即是探讨当前靠前背景下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的困境与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论分析与现实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诚如作者所言,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倡导独立自主精神,反对‘洋奴哲学’”,而这正是作者田文林为第三世界国家摆脱困境与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外部世界可谓深度交融。国际制度对我国国内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直接。积极参与新一轮国际制度设计的进程,有利于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国际制度是怎样设计出来的?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朱杰进编著的《国际制度设计--理论模式与案例分析》首先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借鉴当前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研究的一些成果,分别从理性主义和规范主义的视角对国际制度设计的命题展开分析,并尝试将这些视角进行融合。然后考察了联合国(UN)、二十国集团(G20)、国际刑事法院(Icc)这三个国际制度设计的具体案例,从经验上对前面的理论做出验证。《国际制度设计--理论模式与案例分析》探讨国际
安德烈·冈德·弗兰克因依论而享誉世界,关于5000年世界体系的理论则是依论的直接延伸,作为发展研究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出另一个不同的世界。弗兰克了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思想的时间局限,以人类中心主义揭示了5000年世界体系的进程和发展逻辑,从而否认现代世界体系的独特性,并指出西方正在衰落,亚洲可能重新成为世界中心。这些观点极具争议,但耐人寻味。人类中心论成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话语,也是弗兰克世界体系理论的最重要基石。他抛弃了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的研究方法,更多地关注非西方世界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困境。他向社会科学中一些既存的理论前提提出挑战,把历史社会学的批判性发挥到,开拓了视野。对于弗兰克的成就,不管是褒奖还是批判,人们都不能忽视它,尽管弗兰克也很难完全走出
《博源文库·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丛书: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中提到的“战略互疑”,是指双方在长远意图方面的互不信任。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关切。2012年2月15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发表的主要政策演说中指出,战略互信问题在中美关系的主要问题中占据首要地位。 北京和华盛顿均寻求建立一种长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此外,中美关系是成熟的。双方能够了解彼此在所有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并进行广泛的交流。最高级别的领导人会晤相对频繁,每年两国政府机构会举行60多场政府间对话。但以往的交流经验和广泛的交流活动,却未能使任何一方建立对对方长远目标的信任;甚至可以说,缺乏互信的问题正日趋严重。不信任本身即具有缓慢的破坏性,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反过来又会加剧不信任。由于缺乏
《越南国情与中越关系》分为7个部分: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中越关系。全书接近三十万字。该书的特点:一是在内容上力求了解越南国情和中越关系最基本、必要和实用的东西;二是观点新颖,分析客观,实事求是;三是材料新鲜,数据翔实,叙述简明。 本书初稿形成于2004年上半年,作为广西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越语本科和亚非语言文化越南方向硕士研究生“越南国情与中越关系”课程的教材。越南作为一个改革发展中的国家,许多情况都在变化之中,笔者努力修改补充,资料收集到2006年底和2007年初,力图反映越南和中越关系的新发展和变化情况。
本书每章都以思想分析方法或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为开头,目的是使读者能迅速理解理论认识背后的思想逻辑是什么。笔者认为,对于想创造国际关系新理论的学者来讲,了解创造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方法比了解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更重要。了解一种理论背后的思想方法如同了解织网的方法,这比了解不同渔网的区别更有助于知道如何织网。本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以启示的方式结束,目的是借鉴先秦思想来理解现代国际政治现象,或丰富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这种尝试也是我们研究先秦国家间思想的目的。 本书所介绍的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有两类,一类是某一思想家的系统性思想,如管子、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一类则是系统性不强的思想,如《左传》、《战国策》、《礼记》、《吕氏春秋》。故此,我们在编排上将系统性较强的思想置于
邹谠先生所著《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年》出版于1963年。当时,4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档案尚未解密。邹谠先生主要利用国会听证会和国会记录等文件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到朝鲜战争这十年的中美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他的这部著作是60年代美国研究中美关系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