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借鉴 关系理论与方法,通过档案研究和话语分析,考察了18世纪晚期以来精英发明的关于美国文明特性、地缘政治身份和 角色的叙事如何塑造美国的自我理解和外交政策,特别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形成的新 身份叙事作为一种帝国话语在冷战时期如何推动了“西方”的形成,激发了美国的对外干预,振奋了美国人的精神,并加快了冷战终结的进程。本书为外交史研究提供新的阐释维度,有助于深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和 战略形成过程的理解。
本书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意义与总体策略,并从“一带一路”建设中贸易合作与人民币计价结算货币地位的提升、对外投资与人民币境外供求的扩展、金融支持与合作提升人民币载体货币和储备货币地位三个重要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路径。同时,本书在对“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困难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本书揭示了“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将“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这两大对外经济倡议或战略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探讨了“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方向与新途径。这有助于开辟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和货币金融合作的新局面,有助于中国在突破大国发展困境过程中寻找到重要突破口,有助于为推进人
《经典教材教参系列:战后国际关系(1945-2010)》分析和梳理了六十多年来国际关系几个主要方面的变化,即《经典教材教参系列:战后国际关系(1945-2010)》所分的层次:国际格局、大国关系、地区力量兴起、非传统安全问题和联合国组织。
本书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际关系史》的修订版。这次修订保持原版结构合理、线索清楚、文字流畅的特点,又根据学术界的新认识,补充了古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史,使教材内容更为全面。对近现代部分作了压缩,删减了一般性史实,使内容更为集中,还增加了大量的地图和插图。修订后的教材不仅可以作为历史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等专业的教材,也适合其他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变动中的区域国别研究对于当下 关系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区域国别研究、服务于 战略是学界必须履行的时代使命。历史之变、时代之变和世界之变正在以 的方式展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环境必须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本书稿是第十六届全国 关系、 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的 稿件合集,共汇集17篇研究文章,聚焦区域国别研究的各种新问题,结合比较政治学领域及其他学科的方法、工具和流派思想,探讨在传统的经验实证方法和新的学科理论方面结合的可能性,从而 好地激发博士生群体和年轻学人的学术想象空间,为其学术研究提供 好的平台和服务。
作为美国最重要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沈大伟组织了位中美关系领域的知名学者撰写专题文章,精心汇编成书。 本书从历史、外交、经济、文化、双边、区域、全球等多角度,全面评估了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虽然研究角度不同,但作者们都认为中美关系是“深度依存”、“有限合作”与“日益竞争”的独特结合,其演变将对国际政治、亚洲地区以及许多国家民众的未来产生决定性影响。
冀朝铸的名字总是与世界政要、重大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生在中国,长在美国,先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和清华大学;由于其出色的口译能力,长期担任毛泽东、周恩来、陈毅、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堪称红墙第一翻译;他先后出使南太平洋岛国、英国,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红墙翻译到外交官:冀朝铸口述回忆录》以率真的叙事风格,回顾了冀朝铸一生的传奇经历及其长达44年的翻译和外交生涯。期间趣事、珍闻、秘闻异彩纷呈,是一部弥足珍贵、不可或缺的真实记录中国现代外交史、中美关系史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局动荡的口述回忆录。
冷战后的东盟积极寻求与中国开展各个领域的合作,并利用地理优势在经贸发展和政治合作方面有所作为,东盟对华关系也由“对话伙伴国”上升到“战略伙伴关系”,各领域的合作也将更加深入。 本书着眼于《东盟宪章》和《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宣言》,研究“两个文件”公布后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中国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推动中国—东盟关系健康发展。构建经济利益链来培育中国—东盟关系新的基石。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东盟宪章》、《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宣言》等文件生效后的中国—东盟合作关系进行研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且富有挑战性和开创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