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上起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下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浅近平易的语言叙述六十年间的中日外交关系(实际涉及东北亚、中俄、中美等更广泛的外交关系),其中包含大量故宫博物院(尤其是清季外交史编印处)和北平各图书馆的珍贵档案史料。作者还走访了历史界和外交界前辈,许多学者和当时在世的外交家、前清遗老也提供了很多资料。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内容,不仅涉及中日两国关系,而且以六十年来远东关系为经,以中日两国关系为纬,以原始记载和档案资料为依据,分析比较,探清真相,找出结论,展现中日关系的来龙去脉。
本书主要是从理论视角考察国际冲突起源问题,重点考察国家之间大规模有组织暴力的起源,探究在何种条件下,国家之间存在发生冲突和战争的可能性。书中作者运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从个体、国家、国际体系和跨层次等出发,考察分布在不同层次上的因素如何导致了国际冲突的发生。
本书的目的是为国际关系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主流建构主义图谱。所以,我们分析了奥努弗、克拉托赫维尔、温特、鲁杰、卡赞斯坦和江忆恩。所谓主流,是指承认社会理论可以解释社会事实和理解社会意义的理论,是以“立”为主的理论。他们提出和发展之这些理论,目的是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国际关系的世界,理解世界政治的意义。如果使用鲁杰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新古典建筑主义和自然建构主义。同时,对于这些理论,不少国际关系的研究人员,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并没有基本的、系统的了解。 批判建构主义和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主流建构主义也在许多重要方面借鉴了批判理论和后现代建构主义的思想。像阿什利、德里安第人的论述,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批判是十分深刻的。如果没有他们的理论,建构主义的
《当代国际政治丛书:国家的选择》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路径下集中关注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之间的因果关系。基于理性选择的路径,《当代国际政治丛书:国家的选择》把国家看作是理性的行为体。也就是说,国家行为体会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进行制度选择以使其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化。全书分为八章。到四章为理论部分;第五到八章为经验研究部分,包括四个案例研究。其中,第五章结合国际法律化的文献分析WTO与美国贸易政治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