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全球时代的到来,兴起于西方的自由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开始世界,民族主义的呐喊与躁动再度高涨。在地方族裔民族主义的催生与动员下,多民族(或多族群)国家内的少数民族(或族群)的民族(或族群)认同得以强化,相应地可能弱化国家认同,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严重威胁。于是,“民族认同”问题不仅成为当今国际政治十分敏感的话题,也是学术界与理论界倍加关注的主题。但是,纵观当今学术界关于“民族认同”问题的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考察却十分罕见,或者仅仅是散见于与西方民族理论的比较视野中的一般论述,系统地全面地进行分析并得出富有洞见的观点的著述更是凤毛麟角。为此,陈茂荣编著的《马克思主义视野的民族认同问题研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视野的‘民族认同’
《向太阳 向光明:朱厚泽文存(1949-2010)》是一位思想家的文集。1949—2010 年间朱厚泽留下了大量文章、讲话及访谈录,本书从这些文稿中汇集了他关于商品经济发展、经济工作、文化及宣传工作、环境问题、二十世纪至今人类社会进程的思考,探讨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路径,以及对全面深刻的改革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忧思。 当下语境,时代命题,历史眼光,洞见发展的症结所在,明白清晰的语言表达, 诸如这些方面都使得本书具有极高的价值。
诚信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法律问题。诚信最初体现为道德问题。原始的诚信只是被作为一种善意的道德观念被认同,但久而久之,便沉积为一个固有的道德范畴,用以调整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在中国的古代,自不待言,即使是西方,也是如此。赫胥黎在《现实和理想中的大学》一书中直言地指出:“诚信为道德之本。”另一方面,诚信在中国古代即被看成是个人首德修养水平的表征,这也凸显出诚信本身的道德意蕴。
杨高凡著的这本《宋代“三冗”问题研究》全面系统、深入准确地梳理这一课题,并进而进行反思性研究,既是宋朝“三冗”问题本身研究的需要,又是推动宋史纵深研究的需要,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书稿在全面掌握前人对“三冗”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两宋“三冗”现象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和当时人的议论。不仅分章详论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现象,还强调在整体上要把“三冗”视为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重视从北宋到南宋各个发展阶段“三冗”问题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转换。
《向太阳 向光明:朱厚泽文存(1949-2010)》是一位思想家的文集。1949—2010 年间朱厚泽留下了大量文章、讲话及访谈录,本书从这些文稿中汇集了他关于商品经济发展、经济工作、文化及宣传工作、环境问题、二十世纪至今人类社会进程的思考,探讨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路径,以及对全面深刻的改革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忧思。 当下语境,时代命题,历史眼光,洞见发展的症结所在,明白清晰的语言表达, 诸如这些方面都使得本书具有极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