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钓鱼岛上如何“用心良苦”?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美国?美国为何重返亚洲?中美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中美存在哪些共同的“敌人”?中美开战可能性有多大?美国:你拿什么和我交换?美国在步步紧逼,中国在见招拆招!王德培编著的《再平衡——中国的优势与美国的强势》对中美趋势的研判立足于结构分析,跟踪研究影响中关关系的各种变量的动态,并对其权重变化进行综合考虑,力求寻找各个要素矛盾运动的“合力”方向,以确定未来趋势。
在19世纪40年代美国罗得岛州立宪运动之中,以托马斯 多尔为首的激进派绕开议会,自行立宪,并试图取代州政府,由此引发了一场时人口中所称的 多尔战争 。本书以围绕 多尔战争 的政治辩论为切入点,对 人民 多数统治 革命 等美国核心政治概念的内涵演变,以及美国后革命时代的政治变革的机制和政治文化的特点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揭示了 民主主义 和 制度主义 两种理念是如何在竞争中达成一种均衡,并深刻塑造了美国政治变革的道路。
本书旨在从全球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国际组织这一国际社会日益重要的新兴角色,主要涉及有关国际组织的基本知识、重要事实以及理论观点,理解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运行和特点、作用及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认识中国与国际组织互动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首先,本书将国际组织本体作为分析对象,考察国际组织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历史演进中“源”与“流”的关系,阐释国际组织在影响国家行为、塑造全球秩序中的作用,并回答了有关国际组织角色——依附还是自主——的疑问。其次,本书将国际组织置于国际安全、全球贸易和发展、人权与主权等当代国际关系的核心领域进一步考察和分析其运行特点和作用机制。*后,本书将国际组织的研究置于当代中国外交的视域之下,进一步分析了中国与国际组织的互动历程、中国在推动亚洲地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添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使国际时局充满了变数。怎样认识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外时局的影响,是关系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任务目标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大问题。 本书从四个方面对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了哲学研判,分析了中美关系,用高下立判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汪伟民编著的《美韩同盟再定义与东北亚安全(修订版)(精)》是一部研究冷战后美韩关系的国际问题专著,内容翔实,视角开阔,论点新颖,论述严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共分八章分别是:“血盟关系”:冷战时期的美韩同盟、飘忽不定:冷战后的美韩同盟、沉默的螺旋:国内政治与冷战后的美韩同盟、绕不开的“楔子”:美韩同盟与朝鲜(核)问题、在龙与鹰之间:美韩同盟与中国的半岛政策、虚幻的同盟:美日韩安全三角、自主防卫:反恐背景下的美韩军事关系、评估与转型:美韩同盟再定义与东北亚安全等内容。
《马拉美:塞壬的政治》内容简介:马拉美既不是苦苦求索稀有精髓与罕见词汇的美学家,也不是沉默的思想家,习惯在夜里思考那因太过纯粹而一直无法被写出的诗歌。他是某个共和国的同时代人,这个共和国寻找着市民崇拜的形式,以取代宗教与君主的浮夸。如果说他的作品晦涩难解,那是因为它服从的是一种要求严格的诗学,这诗学本身回应了一种独特的意识,后者关乎某个历史到期的复杂性,关乎诗歌应在此时期扮演的角色。这是轻快的困难,正如擅长餍足食人魔之胃口的小小塞壬的游戏。
本书对作为“联合国人权宪章”中人权两公约之一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靠前公约》进行了靠前法角度的介绍和阐述。作者将公约放在靠前人权法的大前景下进行了整体考察,并介绍了主要的相关理论以及靠前和靠前实践,内容涉及公约的产生背景、制定过程、主要宗旨和原则、公约保障的各项基本人权在靠前法上的含义和相关法律渊源、公约及其任择议定书规定的靠前监督机制以及公约在缔约国的实施等重要问题。原书初版于2003年,此次为法学所庆祝建所60周年的修订再版。
本书主报告系统分析2016年大选所反映的美国政治生态变迁,阐述反建制候选人获得美国选民支持的社会基本面,以及特朗普政府反建制政策主张对美政外交的广泛影响;形势报告分别就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以及外交政策等领域2016年以来的发展态势进行回顾、总结与评述,并对中美关系进行研判;专题报告分别对2016年以来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是当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的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他认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原因不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而在于已经组成了单一世界体系的各国之间的关系中。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着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属国。这本书是作者在苏联解体后写的一篇学术论文。主要论述不同的地区的文化宗教对不同国家政治的影响,同时政治和文化又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对过去地缘政治和文化的梳理,作者对世界政治和经济今后的走势给出了一个基本性的判断。
随笔集。《我看日本三十年》是旅日多年的马吴生先生对日本社会的观察文章的结集。包含十个章节: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事方式,日本的教育,饮食安全,医疗和医疗保险,养老年金和养老护老,环境保护,交通,社区,职场,在日华人。此书对了解日本社会具有的普及作用。
俄罗斯在历史上曾是国际体系的主角之一,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核大国和欧亚大国,当代俄罗斯对维护欧亚大陆稳定、国际安全和国际战略平衡同样具有特殊作用,没有俄罗斯的参与,很难预期会建立稳定的世界新秩序。《融合与制衡:转型中的俄罗斯与变革中的世界秩序/国防科技国际关系学院纵横博士文库》以当代俄罗斯与冷战后的国际体系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处于历史复兴进程中的新兴大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既包括对变革时代的国际格局与发展趋势、世界新秩序构建的基础和路径、大国关系理念和外交原则的学理层面的思考,也包括在复兴进程中与世界秩序变革和地区秩序塑造、与国际机制完善和新型大国关系模式构建等外交政策层面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大国复兴的时代背景、战略条件和路径选择等做出规律性和启示性的结论。《融合与制
本书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在重点考察“9·11”事件以来南亚各国恐怖主义态势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归纳南亚恐怖主义的特点;从政治、安全、经济及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南亚恐怖主义的影响;从和国际两个层面,剖析南亚恐怖主义的根源。尝试对南亚反恐合作进行全景式的探讨,既包括南亚国家之间的反恐合作,也包括美国、中国等域外大国与南亚国家的反恐合作,还论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联合国及上海合作组织与南亚反恐合作的关系。与南亚国家打造地区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应积极参与和推动南亚反恐合作,努力遏制、南亚的恐怖主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由于它自身的复杂性,及其对人类健康和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不断加剧,全球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社会、学者和公众讨论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资源环境危机的直接后果是全球资源短缺危机和冲突,进而影响整个国际体系。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危机,首先需要研究事关各国生态安全、未来发展权益以及南北与代际公平的国际环境安全体系。21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全球一半人口正在或已经进入资源密集型工业化社会,传统的南北关系和资源环境体系受到严重冲击,社会和市场的力量穿透国家层面直接全球环境议题,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出现变化。
随着北极冰雪融化,北极地区政治利益近年来增长迅速,俄罗斯作为拥有海岸线的北极国家,其北极政策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俄罗斯对于北极划界的立场体现在2010年《挪俄巴伦支海协议》 之中,俄罗斯与挪威将两国在巴伦支海多年的争议地区平均划分为两部分。国际社会对该协议给予高度肯定,认为此举表明俄罗斯愿意在北极政治上进行妥协。然而部分俄罗斯公众反对此举,该协议勉强通过国家杜马的批准,有的俄罗斯公众甚至希望普京能要回失去的巴伦支海地区。本书作者根据多年对俄罗斯的研究,分析了俄罗斯民众根据海洋法和俄罗斯身份反对划界协议的原因,为观察俄罗斯北极政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