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一位政治学家和一位经济学家合著,将经济学的方法用于政策分析,用案例分析的形式论述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和其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中心)不但积极参与了医改方案公布前期的政策研究和讨论,而且提出了非常具体而系统的政策建议。在医改政策的执行阶段,又对医改进程开展了持续的跟踪、观察以及效果评估。这些工作都体现在这厚厚两本书里。在上述过程中,我们被媒体或“政府主导派”冠之于“市场派”。其实我们所谓的“市场派”的主要观点不过如此简单:,逐步建立健全一体化统筹管理的社会医疗保险体制,并由其“集体”或“打包”购买医药卫生服务;第二,管办分开,即医药卫生行业的监管机构与提供医药卫生服务的机构(不论是公立的还是民营的)不应有资产方面的权属关系,两者之间应该是行业内的监管和被监管的关系;第三,“政事分开”,即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政府部门分开,让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独立的事业单位法
本书从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及在实务中的应用人手,全面介绍了西方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对心理动力、危机干预和任务中心模型、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发展和社区发展,以及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等各理论流派的主要思想及应用做了具体的阐释。 本书力图在内容覆盖上反映文化多元化,吸收了一些非西方的社会工作思想及理论,并就每种理论的实务议题及其概念展开讨论,同时给出具体案例及评论。本书是一本融理论性、实务性和操作性于一体的经典教科书。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沿着制度—程序—机制的主线,在管理学、哲学(包括系统论)、政治学(包括公共管理、政党政治)、社会学和中国历史、中国现代转型史等多学科领域研究的结晶。
《公共政策》为公共管理、政治学等学科及专业的研究生(包括MPA)和本科生提供了公共政策课程学习的一个基本框架。它围绕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政策分析与研究方法等进行阐述析论。吸收政策学研究及教材的内容,又吸收政策与政治过程研究成果,介绍中国政策政治过程。力争做到体系严密,逻辑明晰,并系统反映外政策学前沿研究与动态。
作者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派和群团组织工作几十年,从一名科员逐级晋升为副市级领导。作者以自己和身边同事的切身事例,具体生动地讲述了如何做好机关工作,提高各方面的工作能力;如何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化解各种人际矛盾;如何确定个人目标,把握晋升机会;如何修养官德,做到防微杜渐;如何提升人生境界,实现快乐生活等等。 书中讲述的很多经验教训事例,是教科书中所没有的。先睹这部书稿的人,都感到深受启发,认为这部著作是良师益友,可作为自己的枕边书。
游志斌编著的这本《应急规划预案与演练--借鉴与思考》系中德风险灾害管理项目研究成果丛书中的一本。书中参考了国外风险评估的方法,对应急过程中组织管理、疫情控制、疫情报告、疫情管理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研究,并结合总结经验对中国社会应急管理提供富有意义的借鉴与参考。
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的经济迫切需要融人世界经济网络,因此,走向国际化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与之相应的是社区的国际化发展。当社区国际化发展时,创造相应的能够适应多元文化特征的社区管理模式和物质环境条件,使社区成员尽快融入社区生活,即“社会融入”是构建国际化社区的关键。 本书从社区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当社区成员的构成趋向国际化时,社区发展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社区成员的发展、社区共同意识及社区文化、社区组织管理制度和社区物质环境设施”等,如何能够协调发展,适应社区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以公民社会为问责主体、公共部门为问责对象的社会问责是行政问责新的发展内容。本书的部分通过各国社会问责的实践,介绍社会问责的概念,并提出了设计社会问责机制的六个维度。本书的第二部分提供了一个培训政府官员、公民社会组织和市民个体的课程样式,通过培训让学员借鉴他国经验,为本国设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问责机制,以推动公民有序参与、加强行政问责、改进公共部门绩效和实现良政治理。
《电子治理:管理还是治理?/公共管理前沿译丛》是关于电子治理的论文集,收录了多位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对于电子治理的精辟分析,从不同视角探讨电子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电子治理:管理还是治理?/公共管理前沿译丛》所收录的论文主要针对电子治理在欧洲各国的实践应用,运用案例研究等方法,客观地分析了电子治理在欧洲各国推行的经验、绩效和实践困境,为我们全方位地展示了数字时代的治理。全书内容涵盖了互联网全球治理、欧洲知识经济发展、移动政务的愿景、远程教育的崛起、残障人士的互联网使用以及转型经济体的电子治理等重要议题。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系统论述了电子治理的理论、技术基础和功能领域等问题。阅读《电子治理:管理还是治理?/公共管理前沿译丛》,能帮助读者了解电子治理在欧洲各国的发展状况和实践领域,并从
作者选择了华中乡镇从事个案研究,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搜集了丰富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整的再现了一个典型乡镇所面临的国家公共规则与地反性规范之间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给乡镇治理所带来的困境。
本书通过对公共政策评估和社会科学的深刻反思,提出了全新的公共政策评估方法,即将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进行评估的多重方法论框架结构,并研究探讨了该理论框架的四种形态:项目验证、情景确认、社会论证和社会选择,每一种形态都有具体案例和思考题与之配合。该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分析和评估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书从一名合格保安员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保安工作的服务规范、保安员岗位职责及行为规范等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保安员服务工作中的基本知识,以及保安服务所涉及的技能。全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便于读者学习和使用。 本书不仅可作为保安服务机构、学校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对保安员进行培训的教材,也适合那些立志投身于保安服务行业的广大进城务工青年阅读,还可作为保卫部门日常管理工作的工具用书。
本书是部系统研究警察文化理论与实务的著作。作者自1992年起坚守警察文化研究阵地18年,第三版是首版13周年后作者所进行的一次全面修订和大幅度改写。《警察文化学(第3版)》集中外警察文化思想之大成,汇当代警察文化建设经验之精粹,构筑警察文化学学科之体系,是中国警察文化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对警察文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全书共分三篇十三章及结语。“总论篇”主要是对警察文化和警察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问题的概述;“分论篇”主要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对警察文化系统的物质、行为、制度及精神等四个层次内容及其所涉及的诸多内外关系等作具体剖析;“建设篇”则是对警察文化建设的有关战略战术问题进行“化零为整”的研究,并落脚于对中国特色警察文化建设目标的展望上,以期为我国警察文化建设提供明确
进入21世纪,数字化浪潮风起云涌。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互联网作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场域,大数据作为改革政府的重要基础,如何实现数据善治以及如何基于大数据改革政府在当今时代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作者深入论述了大数据的特征以及面临的治理挑战,从不同的视角对当前的治理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基于大数据对政府改革提出了对策。从选题和内容而言,具有较强的开创性和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