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选题采用本社新版《孙中山全集》所录为底本。全书正文前有《导读》长文一篇,文字篇幅几乎与《实业计划》正文相当。《导读》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本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孙中山创作本书的思想根源,概述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和思想价值,揭示了孙先生的远见卓识与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以及本书深远的历史影响和对现实的启示等,并附有大量插图资料。《实业计划》正文包括自序、篇首、六大计划和结论等几个组成部分。自序讲作者写此书的动机和经过。篇首概述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第1计划至第3计划主张在中国沿海修建三个深水港,并且以港为中心,在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由沿海至内地整修水道、修建铁路、公路、开发资源、移民垦荒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第四计划是铁路计划。第五计划是发展食、衣、住、行、印刷等基本生活资料生
该书分少年磨砺、书生革命、井冈创业、瑞金岁月和苦难辉煌五个部分,生动叙写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1927年10月至1934年10月艰难摸索中国革命道路历经磨难的七年革命历程,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克服种种困难,在逆境中前进,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并在具体实践中逐渐成熟壮大进而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伟大意义。
《可歌可泣的诗篇:毛泽东与东北抗日联军》由辽宁社会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著。
研究毛泽东的权威学者施拉姆曾说:“100年之后,毛泽东仍是世界人民最为关注的思想家与军事家。”本书为读者权威解答“历史为什么选择了毛泽东?”这一意义重大的问题。《历史为什么选择了毛泽东》作者李洪峰同志通过对丰富的史料进行分析,梳理了毛泽东在政治理论和革命实践中不断前进的步伐: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如何确立其领导地位、如何解决革命道路上的种种矛盾,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等等。《历史为什么选择了毛泽东》还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佛教、犹太文化等各种理念的碰撞如何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追根溯源,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如何影响了毛泽东的战略决定与理论创新。在世情、国情深刻变化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深入分析和总结伟人毛泽东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不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1819年出生,是乔治四世(1820年~1830年在位)弟弟肯特公爵爱德华的千金,母亲出自历史悠远的德国名门萨克森·考伯皇族。维多利亚1837年即位,在位凡60余年,是英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其在位期间有“统御七海”之势,号称“日不落帝国”,国势最为强盛。 不过,本书成为西方最著名的传记作品之一,主要原因还不是维多利亚的赫赫功绩,而是因为斯特雷奇(Giles Lytton Strachey)的出色描写。 斯特雷奇是与汉威格、莫洛亚齐名的英国传记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维多利亚女王》是其最富盛名的作品,它与以往那种冗长琐碎、一味歌功颂德的传统传记不同,在他的笔下,高高在上、凛凛不可侵犯的女王,也是有凡人之七情六欲的可爱女人。作者从不包庇她的缺点,具有强烈的破坏偶像的个性。本书文笔优美、颇富文学
《走近毛泽东》是红墙作家余玮全景解密伟人红舞台上下之魅力,被寻访者深情倾吐开国领袖的红色细节。采写中,作者尽可能以纪实的手法记述毛泽东工作生活的史实,披露红墙内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从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解密世纪伟人不平凡的多彩人生,透过他的足迹去追寻其成功之路、探究其成功因由。文字中虽无叱咤风云、惊心动魄的描述,但却力求有血有肉、生动活泼,尽显伟人生活情趣、喜怒哀乐,给读者一个完整而真实的魅力毛泽东。
1976年,注定是新中国历史上不寻常的一年。新中国接连失去三位领导人,“四人帮”继续横行。有谁为彷徨的人民作主,有谁为受难的知识分子大声疾呼?10月6日,中共中央采取果断行动,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被软禁的邓小平得以恢复工作。在党和国家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形下,邓小平带领因经历十年动乱而不知何往的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两个凡是”的重重阻力,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让知青回城,改变一代年轻人的命运;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中美建交,中英谈判,提出“一国两制”理论……1976-1984,他改变了一代年轻人的命运、改变了几代知识分子的境遇,改变了此后数代人的生活。这是一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令读者屡屡落泪的作品。它从普通人的视角去看时代的变迁,它在写邓小平
薛庆超所著的《壮丽人生(第4卷)》力求较为系统地阐释生平、业绩与思想发生发展的过程,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高举理论旗帜、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一部科学、准确、翔实的教科书。 从十一届六中全会开始,任中央军委。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他长期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时任中央军委、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领导全党全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提出并实施了百万大裁军,提出用“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建立后,中苏关系经历了曲折的道路。1989年5月,会见苏联优选苏维埃团、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戈尔
20世纪20 年代,邓小平赴法国勤工俭学。从苏联回国后,投身大革命。筹备八七会议,曾任中央秘书长。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红七军、红八军。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后,由于坚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被“左”倾教条主义者打成“邓、毛、谢、古集团头子”。长征途中,任中央秘书长,参加遵义会议。 全国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和刘伯承一起,率部坚持华北抗战,参与指挥“百团大战”。他代理北方局书记,主持八路军前方总部工作,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和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序幕。邓小平任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政治委员和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与刘伯承、陈毅等一起,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协同作战,粉碎国民党军中原防御体系。 在战略决战中,邓小平
《拿破仑:男人中的男人》是一代文学巨匠司汤达的惊世遗著。像个男人一样去征服历史!从一名炮兵少尉,到站上世界之巅,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即使我身后什么也没留下,即使我所有的业绩毁灭,我的勤奋与荣誉,在我死后仍将足以鼓舞千秋万代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