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论》被誉为近代以来 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理论体系 的高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被作为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是中国抗战国防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现代国防理论奠基之作,对中国的国防、军事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全书分为七篇,从国防经济、世界国防理论、中国传统国防思想、现代文化等角度对民国时期的中国国防做出理论化与系统化的阐释。其主要论点是:,用空间换时间, 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 ;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他的结论是: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 除了《国防论》外,本书还特别收录了蒋百里先生的《孙子浅说》《日本人 一个外国人的研究》等经典名作。
《超限战》是由乔良、王湘穗创作、销量超过百万册、多年来不断再版的经典军事著作,被《华盛顿邮报》誉为 四十年来中国在西方影响蕞大的一部书 。已出版日、意、法、英等多个版本,在美国等西方引起轰动;被美国西点军校和美国海军学院分别列为学员书目和正式教材;被意大利陆军总监米尼上将称为当代军事名著。 本书极具前瞻性,提出 超限战 的军事概念 超越一切界限和限度的战争;手段无所不备,信息无所不至,战场无所不在;一切武器和技术都可以任意叠加;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反恐战、资源战、生态战和网络战 超限战 这个25年前中国人原创的新战争论,7年后被美国人用 混合战争论 模仿,但经典在前,无法超越。今天,《超限战》所预见的新战争,被9 11到俄乌战争及中美贸易、金融、科技战一再应验。
《步兵攻击》出版于1937年,此为中译文首次引进,是二战时德国著名将领隆美尔根据自己在一战中的亲身经历写成的,对每一场参加的战斗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做为案例反思,并加插了亲手绘制的现场战术地图,堪称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一战史优秀的回忆录。 《步兵攻击》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轰动,希特勒正是因为这本书,看中了隆美尔的军事才能而给予他很高的指挥权,才成就了其日后声名显赫的战绩。美国曾经出版过此书的删节版本《攻击!》,作为盟军陆军战术教学之用,巴顿将军也是《步兵攻击》的爱好者,后来被西方作为步兵战术教科书而广泛运用。
1944年6月6日,盟军登陆诺曼底海岸的行动大获全胜,攻破了原本以为坚不可摧的德国大西洋壁垒,至此,盟军完全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从根本上决定了西线战局乃至整个战争。 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德军司令部不愿相信盟军会在沿海地区发动入侵?德军的反击在哪里? 本书收录了盟军机*文件、军事科学研究、回忆录、各项重要调查等重要内容,评估了盟军利用间谍、游击队、通信骗局、巧妙安排的假情报才得以大获成功的欺骗行动,从德军视角出发,以事实为依据,讲述诺曼底战役的真实情景,以及发生这些的原因。
本书收录了步兵班排级单位的编制、战术和相关条令,详尽介绍了步兵班排步兵武器与装备在新世纪的发展。本书内容以美国陆军部陆军司令部(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颁布的2016版ATP 3-21.8, C1版《步兵排和班》为蓝本,辅以其他美国陆军公开资料,将利用地形图与实地示意图配合的方式直观展现步兵战术,图文并茂,逻辑思路清晰,文字描述流畅,有助于读者了解新世纪的战术演进与发展。
近代化的海军是技术军种,不了解其舰船武备,即不可能深刻理解其兴衰缘由的认识,本书作者在国内首开中国近代舰船史研究的风潮,由北洋海军一艘艘具体的近代舰船入手,以舰船为主角,耙梳其舰史始末,解读其构造技术,将历史中被抽象化的舰船,重新还原其直观形象的面貌,本书就是其研究成果的首个集中展现,也为中国近代舰船史写作创造了范式。 本书是《北洋海军舰船志》的修订本,内容有大幅增删调整,是学术自新之作,也是海军史研究活力的体现。
在江苏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中,陈列着开国大将粟裕生前研读的《孙子新研究》,该书便是中国近代军事学巨擘李浴日《黄埔军校孙子兵法课》的基础。 李浴日一生研究《孙子兵法》,不仅为了传承民族智慧,更因民族危难的紧迫性。在抗日战争期间,李浴日在黄埔军校、民国陆军大学讲授《孙子兵法》,在各抗战前线献计献策,发表演说,激发将士的勇气和信心。他与浙江蒋百里、云南杨杰同为军事学三巨擘,被当时公认为 孙子兵法研究第一人 ,是全球孙子研究热的引领者,于右任大赞其 与孙子同不朽 。 《黄埔军校孙子兵法课》收录《孙子兵法》原文及中国近代军事专家李浴日的研究成果,既有针对原著的逐句解说,又有中外谋略的对比研究,阐明孙武智谋的哲学思想渊源,剖析《孙子兵法》深藏的智慧与具体应用之法。
太平洋战争 系列全景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国日本和同盟国的美、英等国,于1941年至1945年进行的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的太平洋战争。完整呈现日本军国主义兴起至败亡的全过程,深入分析太平洋战争的前因后果,多角度展示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斗争。作者文字流畅,行文脉络清晰,引经据典,还原史实,对事件和人物有精辟的见解。书中战争场面宏大、进程细腻;人物形象饱满,性格突出;情节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本书系 太平洋战争 系列第九部《困兽之斗》,主要叙述了雅尔塔会议、硫黄岛战役、东京大轰炸、 大和 号之死、冲绳战役等内容。
1942年8月开始,德军以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对斯大林格勒发起攻势。随着苏德双方的增援部队不断涌入这座城市,战斗的惨烈程度也不断升级。到11月中旬,德军以巨大的代价将苏联守军逼退到伏尔加河西岸的狭窄地带。接着在11月19日,红军发起 天王星行动 ,目标是受德军第6集团军保护的、位于侧翼的罗马尼亚军队。当装备落后的罗马尼亚军队被攻克后,第6集团军就被切断和包围。 希特勒决心守住斯大林格勒,禁止第6集团军突围,并坚持采用杯水车薪的空投补给方式。直到1943年2月,在没有食物和弹药的情况下,大约91000名饥肠辘辘、满身虱子的德国人投降了。 在这场持续五个多月的残酷的战斗中,苏德双方的损失都令人瞠目结舌,苏军有近50万人死亡,还有超过65万名病人或伤员。作者以其*特的风格记叙了战争的进程,并通过当时的德国人的话语,揭示
《中国军事关键词》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翻译研究院联合相关部委进行中文词条编写及多语种翻译。 有关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是国人和国际上极为关注的议题。《中国军事关键词》主要对“习近平强军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新时代”“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等七十余个词条进行了阐释,通过对强军思想、强军目标、相关政策理念和实践的解读,展现了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人民军队的使命与责任担当、中国对世界和平的追求及人民军队为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与贡献,有利于国内读者更好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军事思想的精神实质,有利于回应国际关切。
本书是一名德国无线电报务员的回忆录。 埃哈德 施泰尼格尔的家乡位于苏台德地区,在他应征加入德国国防军之前,战势已经迫在眉睫。1940年10月12日,他揣着征召通知书前往贝劳恩,加入第21步兵信号预备连,在那里完成了为期六周的基础训练,并接受了无线电报务员培训。1941年2月,他被调往东普鲁士参与了 巴巴罗萨 行动。作为战斗激烈地区的一名无线电报务员,他经历了波罗的海及其岛屿的争夺战,以及通往列宁格勒的沃尔霍夫河和拉多加湖的激烈战斗。 之后,他以生动而富有戏剧性的文字描述了德军在爱沙尼亚、库尔兰和东普鲁士的撤退,在布拉格东南部的投降,以及他在西伯利亚的囚禁生活。1949年10月,精神崩溃的施泰尼格终于返回德国。 施泰尼格尔对战斗无甚热情,所以在这本回忆录中,他更细腻地描述了二战中德国士兵的日常生活,以及自己作
本书为二战德国空军元帅阿尔贝特 凯塞林亲笔回忆录。他根据自己的军事生涯,利用研究战史的机会在狱中秘密撰写了该书。凯塞林身居德国高层多年, 与许多*治人物、军事*导者有过密切接触,对德国军事、*治生活中改变历史的事件多有了解。在回忆录中,凯塞林讲述了他的军事决策和行动背后的动机,对二战德国战略和战术得失发表了自己*特且*具价值的见解,并从多个角度更加全面和立体地还原复杂的历史。可以说,这部个人回忆录不仅向读者传达了凯塞林本人深谙作为一名军人的行事之道,更展现了德国军队和纳粹政权的兴起与灭亡。 本书卖点 ?德文直译,补漏订讹。翻译历时三年之久,补英译本删减内容之缺,纠英译本不符原著的数百处疏漏,力求忠实再现原著全貌 ?文笔流畅,感情真挚,从战争亲历者和决策者的视角坦诚讲述整场战争 ?深入德国
M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战坦克是美国通用动力陆地系统部门为美国陆军及美国海军陆战队设计生产的第三代主战坦克。该坦克采用了的突破性设计:主炮威力巨大、整体外形低矮、防护材料先进。在1980年进入美国陆军服役。它在冷战对峙时期被广泛部署,然后在海湾战争(1991年)、伊拉克战争(2003年)和阿富汗战争(2010年)期间参加了战斗。本书从研制历史、系列型号、设计特点等出发,全面介绍M1的发展历程和经典战例。
《战争论》是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堪称西方 孙子兵法 ,本书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作者在书中论述了对战争艺术的独特见解,包括对战争和政策关系的研究、 摩擦 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士气的重要性以及对一般战略的看法等。
《意志的胜利:战斗研究》是军事理论家阿尔当 杜皮克上校的遗作,与传统的军事学派不同,杜皮克另辟蹊径地从精神方面入手,主张研究战争中的 人心 。在研究中,杜皮克注重分析实证,他相信只要分析士兵过去的行为,从中收获充足的证据,就能预见他们的未来。因此,他搜集了大量战争中的细节,进行审慎的分析,还曾创造性地设计过问卷调查,邀请同僚们详细作答。 为从本质上研究战争中的人心,杜皮克选择从简明清晰的古代战史开始其研究,并在1868年著成小册子《古代战斗》;随后他继续从事近代战斗的研究,不幸在有生之日并未能完成。他的遗稿和大量笔记由他人整理为《近代战斗》,与《古代战斗》合为《战斗研究》。于1880年出版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