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以时间为主线,纵向梳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潮流起伏、形势发展,横向讲述欧洲、北非、苏德、太平洋等各个战区的重要战事。 ★作者站在一名军事理论家的高度,对参战国的战略决策和战役行动做了透彻讲解与精彩点评,对各国的战争愚行,特别是英国的连连失误更是不吝笔墨严加批判。 ★书中没有拗口的术语和复杂的概念,作者一路大道至简、平铺直序,辅以*到的分析、深刻的反思,甚至辛辣的讽刺。无论是战史小白、对二战有一些了解的进阶读者,还是骨灰级的二战粉丝,都能各取所需,从中汲取营养。 ★机械化战争论和间接路线理论是贯穿全书的两条暗线,几乎在解说各场战役时都得到了体现和运用,因此这本书也是深入理解利德尔 哈特军事思想的重要补充。
★这是一部思路清晰、详略得当的一战史,用跌宕起伏的战争主线把德军兵败马恩河、毒气肆虐伊珀尔、坦克首秀索姆河、血肉鏖战凡尔登、战车突袭康布雷、美军血战阿戈讷等读者耳熟能详的战役片段串联起来,构筑了一幅全景画卷。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首先概述每一年的总体形势与突出特点,然后分成小节,详细叙述各年份的主要事件。同时,书中还穿插着必要的专题叙述和分析,比如战争的起源、力量对比、各国的战争计划、坦克的飞机的兴起,等等。 ★作者的两个强烈主张贯穿全书始终,首先是避免投入越来越多的生命来加剧失败,继而是寻求解锁困局的钥匙 指的是新技术、突然性、集中优势兵力与分割瓦解敌人。作为一部成书于近百年前的作品,其前瞻性让人折服。
《 拿破仑时期军服图解百科:革命战争与拿破仑战争 中 的官兵( 1792 1815) 》解析了法国大革命时期与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各国军服 , 概述了 18世纪 和 19世纪之交的时代背景,回顾了拿破仑崛起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介绍 了 各国各兵种的军服。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是当时欧洲政治舞台的主角,他本人更是*的军事天才。在拿破仑的统率下,法军创造出无与伦比的战争艺术,其军服更是成为各国的典范。此外,同时期的大英帝国、奥地利、俄国、普鲁士与 法军 进行了长期博弈,其军服文化也各具特色。
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借宗教争端入侵今属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两公国。随后,摇摇欲坠而勉力维持其欧洲势力的奥斯曼帝国、担心俄国扩张的英国,以及想要重塑辉煌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陆续对俄宣战。持续18个月的克里米亚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损失,并改写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深刻影响了俄罗斯和土耳其的现代化进程。 费吉斯大量引用俄罗斯、法国、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文献资料,全面展现了民族主义情绪、帝国势力博弈和宗教冲突是如何影响各国介入战争的。从国王与大臣、报道战争的记者与作家,到战场上的军官与士兵、围城内的妇孺,费吉斯不仅从多个视角还原了战争的全景,也为今天理解19、20世纪的“东方问题”,黑海地区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关系,以及俄罗斯与西方的世界裂痕提供了新的入口。
克里米亚战争从1853年俄军入侵位于多瑙河下游、受奥斯曼帝国控制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开始。在英法联军介入后,战场转移到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半岛,经过对军事重镇塞瓦斯托波尔近一年的围困之后,联军终于在1855年9月攻陷这座军港。1856年2月,俄国被迫接受《巴黎条约》,克里米亚战争结束。 历史学家阿兰·古特曼笔下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外交控制下的战争,是法国军事胜利与欧洲荣耀的回归。拿破仑三世主持的巴黎大会,希冀带来“值得尊重的和平”,开启“国际新秩序”,却无法令各方满意,尤其是首次实施的民族政策,埋下了意法奥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乃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一系列战争的种子。
《击沉一切: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对日作战回忆录》完整且详尽地描述了1942年至1945年间关于太平洋战争和潜艇战的故事。从 独狼战术 到与水面舰队的大规模联合行动,这支 沉默的舰队 战绩斐然。作者洛克伍德在书中讲述了很多潜艇指挥官在执行运输补给、人员搜救、侦察敌占岛屿、秘密渗透、突破敌人在水道布设的雷障等任务过程中的真人真事,这些故事来自海上巡逻期间,或是艇长们自己的起居室。大量生动的细节为书中的文字加上了真实的注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人性和善意也令人畅快、愉悦。除此之外,作者还详细描述了当时新一代潜艇的缺陷、在作战中遭受的挫折及鱼雷的改进过程。
军工复合体是美国社会一股特殊的经济政治势力,对美国的内政外交产生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这一超级利益集团与美国社会的关系盘根错节,因与国家安全相关而又具有很强的隐秘性,它对美政外交所产生的影响既是实实在在的,又是若隐若现的。深入研究这一特殊利益集团,对于了解美国当代民主政治运作、深刻认识美国对外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军工复合体:美国的支柱与噩梦》揭示了军工复合体如何成为美施民主和外搞扩张的支撑,又是如何把美国带入噩梦。
本书集中收录了千余张来自英国皇家军械博物馆的珍贵大幅高清图片。这些图片细节丰富,并以实际比例再现了每种武器与护具原有的形态和外观,同时它们都配有独立的简介,详细介绍其制造时间、重量、尺寸以及起源地。从史前时代的刀斧燧石、投枪弓棒,到中世纪的盾矛弩戟,到近代的火枪、射石炮,到变革时代的线膛枪、前装火炮,到现代的狙击步枪、榴弹炮;从冷兵器时代的皮铁护具,到21世纪的防弹装备……华丽者,如美第奇家族的狩猎挂剑;稀有者,如柯尔特帕特森转轮来复枪;经典者,如恩菲尔德前装线膛枪;威力者,如M1A1远程火炮……在人类文明推进的历史进程中,这些运用于战争、自卫、执法、狩猎领域的武器与装备所体现出的独具匠心和创造性,无不令人感到惊叹和震撼。新版还特别新增加了在人类战争目前占据重要且特殊地位的武器——
本书深入挖掘美日双方的官方史料和战事亲历者的个人回忆,首先以独*的眼光,对莱特湾海战爆发前的战略态势和世界政治背景进行了细致分析,继而以夹叙夹议的笔法,对美日两军的排兵布阵和战场过招做了精彩述评,随后详细解读了这场战役对整场太平洋战争、对美国太平洋战略以及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书中不仅重点分析了锡布延海战、苏里高海峡海战、萨马岛海战、恩加诺角海战这四场主要较量,而且涵盖了双方前哨的交锋和追击穷寇的收尾战斗,展现了一幅规模浩大的海战全景画。
《苏联军队的瓦解》英文版1998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1999年获得美国斯拉夫研究促进协会颁发的舒曼奖。2000年由新华出版社翻译出版,内部发行。2014年由社科文献出版社重新引进,重新组织翻译出版。 苏联武装力量曾被誉为不可战胜的之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它与500多万纳粹军队浴血奋战,为二战的结束立下了不朽功勋。在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中,它是能够与美军抗衡的力量。可就是这样一支强大之师,却在没有侵略、没有战争、没有对手的情况下顷刻间瓦解。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又是什么原因引发的? 本书追溯了苏联军队的兴衰,详细地论述了苏联军队的建立与发展以及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军队的改革与成败,对这支军队崩溃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作出了实质性的分析,始终把苏联政治、经济与军事联系起来论证,作者以鲜活实例、亲身
穿越战火硝烟,《城堡、战役与炸弹:关于战争的七堂经济学课》为读者掀开了一扇通往军事学与经济学交汇之地的大门。作者深入分析七个时代里的不同案例,抵达更遥远的地方和更久远的过去,从机会成本、预期边际成本和收益、资本-劳动替代、边际收益递减、信息不对称等原则出发,探讨了中世纪盛期城堡的建设成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邦的私人军事承包商的性质和作用、启蒙时期将军们的战役决策、美国内战中的“信息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以及法国发展核武器的决定等战争目前的重大问题。两位作者也谦逊地承认,尽管经济学理论非圆满无缺,但他们仍希望通过注入经济学的理论活水,给陈旧的军事史注解带来全新的阐释视角。
穿越战火硝烟,《城堡、战役与炸弹:关于战争的七堂经济学课》为读者掀开了一扇通往军事学与经济学交汇之地的大门。作者深入分析七个时代里的不同案例,抵达更遥远的地方和更久远的过去,从机会成本、预期边际成本和收益、资本-劳动替代、边际收益递减、信息不对称等原则出发,探讨了中世纪盛期城堡的建设成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邦的私人军事承包商的性质和作用、启蒙时期将军们的战役决策、美国内战中的“信息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以及法国发展核武器的决定等战争目前的重大问题。两位作者也谦逊地承认,尽管经济学理论非圆满无缺,但他们仍希望通过注入经济学的理论活水,给陈旧的军事史注解带来全新的阐释视角。
《一战秘史》分6大部分36章,详细描绘了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进程,及其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本书的4大突出特点: ◎介绍历史线索和背景。在每章正文之后,都有一个背景回顾。分析了众多历史事件背后的联系,指出一战爆发的必然性。 ◎描绘人物的思维活动。作者参考了238部有关一战的回忆录,非常重视描绘关键人物的思维活动,以及他们发挥的重要作用。 ◎公平地对待交战双方。比如,英国虽然是战胜国,但犯的错误也很多。德国虽然是战败国,但其战略、战术仍然有许多过人之处。 ◎分析战略和战术问题。作者不仅重视描绘具体战场,也重视讲解战略问题。描绘战局和主观因素对战略目标形成的影响。
步兵是在何时何种契机之下成长为战场主力、实现崛起的?军队的发展与社会性质、国家制度、经济结构等究竟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千乘之国”与“万乘之国”到底有多么强大的兵力?烽火戏诸侯、曹刿论战、曲沃代翼、三家分晋、赵氏孤儿等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后暗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曾经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们是如何走上神坛又如何成为一个史书上难以考证的名字的?称霸一时所向披靡的魏武卒是怎样崛起又怎样走向灭亡的?那些古老而又精巧的兵器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工艺水平与生产能力?“鱼丽阵”“魏舒方阵”等只见于史书的步兵(步战)阵型是如何运用于战场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究竟是艺术夸张还是不争的事实?以史料为证,以考古为据,抽丝剥茧,追问大裂变时代的社会现实,与一个兵种在该时代所
本书全面揭示的是20世纪六十年代一段曲折惊险、引人入胜的秘闻。 1959年 前,中国高空的“天窗”是开启的。从1959年到1969年的十年中,我空军使用从苏联引进的地空导弹在祖国大地上机动作战,进行“导弹游击”,先后打下美蒋U-2型等高空侦察机共9架,震动世界,使敌机从此不敢来犯。 作者当年在英雄二营亲自参加击落5架高空侦察机的行动,每一次打击都不一样,可谓真正军事上的斗智斗勇,双方素质刺刀见红的较量。毛泽东周恩来和十大元帅对这支部队格外重视屡屡破格接见,围绕十年空战的内幕趣闻都是首次披露。 本书资信权威,文笔朴实,第一手材料原汁原味,系国内外前所未有,极具阅读、研究和收藏价值。
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是欧洲各国展开大规模军事角逐的时期,也是席卷全球的社会变革进程——它不仅改变了国家版图,也令世界发生剧变——的起始点。时至今日,这个时代仍然会在军事史学家中引发激烈的争论。本书或许是近来初次尝试描述独特的“俄罗斯风格”战术的著作。作者积累了大量的“技术”材料(条令、教令和命令)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同时也对理论概念和同时代人留下的亲历体验进行辨析。本书是在严谨的对照分析基础上写成的,书中提到的每一个事实都受到了来自不同视角的审视——其中包括了大量未经删改增饰、国内读者往往也对其知之甚少的外文材料。
大规模轰炸改变了战争的面貌,位于后方的民众也不再安全,死神将随时从天而降。针对平民的战略轰炸使得这场战争变得靠前的残酷,尤其是盟军对纳粹德国占领下的欧洲城市实行的轰炸行动杀死了大量无辜民众,这也使得这场反对法西斯统治的正义之战蒙尘。本书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轰炸行动最深入翔实的研究,作者几乎穷尽了目前解密的一切档案资料,并结合当时的新闻报道与众多亲历者的讲述与回忆,将二战中每一场重大轰炸行动的点点滴滴都展现在读者面前。翻开本书,我们得以重温当年军政首脑的抉择博弈,民众在灾难面前的挣扎求生,了解轰炸是如何影响了这场大战的走向,以及它带来了怎样的道德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