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述的是英国海军一战幸存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的故事,以及条约战列舰 带着镣铐跳舞 的艰辛历程,同时涉及航空力量崛起对战列舰的影响,还有航空母舰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对每级战舰的介绍一如既往地详尽,包括基本设计、装甲、武备、动力、识别特征、改装情况、外观变化、服役经历,等等。此外,因为其中大部分战舰都曾在二战中浴血厮杀,本书着重介绍了它们的战损情况,着力分析了炸弹、鱼雷、水雷和战舰装甲、水密隔舱、防雷凸出部之间的对抗。 书中收录了数量众多的大幅照片和线图,舰船战损部分亦配有详细、丰富的图解。在视觉体验上,这本书同样堪称精彩。
穿越战火硝烟,《城堡、战役与炸弹:关于战争的七堂经济学课》为读者掀开了一扇通往军事学与经济学交汇之地的大门。作者深入分析七个时代里的不同案例,抵达更遥远的地方和更久远的过去,从机会成本、预期边际成本和收益、资本-劳动替代、边际收益递减、信息不对称等原则出发,探讨了中世纪盛期城堡的建设成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邦的私人军事承包商的性质和作用、启蒙时期将军们的战役决策、美国内战中的“信息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以及法国发展核武器的决定等战争目前的重大问题。两位作者也谦逊地承认,尽管经济学理论非圆满无缺,但他们仍希望通过注入经济学的理论活水,给陈旧的军事史注解带来全新的阐释视角。
《世界海洋政治边界》共分为两大部分。在部分中,作者对确定领海基线可能涉及的各种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逐一地进行了专业评析,并就这些要素对海洋权益可能产生的影响予以分析。在第二部分中,一方面,作者系统地介绍了全球11个主要海区已经划定的海洋边界情况,包括海洋自然地理、岛屿、历史沿革、测绘技术、划界方法等各方面情况;另一方面,作者对尚未划定的几乎每条海洋边界情况做出了详尽的描述。
《英国皇家海军:从无畏舰到斯卡帕湾》以“战争背后的战争”的颠覆式写法,对1904年至1919年“费希尔”时代的英国皇家海军作出了真实又生动的精彩记录,是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并重的传世经典。本系列共五卷,此为第四卷。本书第四卷的核心内容是海军部应对德国潜艇威胁的努力。1917年2月开始的“无潜艇战”使英国陷入了相当危险的境地。海军部对抗潜艇的诸多手段都以失败告终,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压力迫使他们寻求变革。护航队体系在重重困难下缓慢投入应用,最终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潜艇的威胁被逐步削弱,英国终于熬过了海上战争中的艰难时日。
《英国皇家海军:从无畏舰到斯卡帕湾》以“战争背后的战争”的颠覆式写法,对1904年至1919年“费希尔”时代的英国皇家海军作出了真实又生动的精彩记录,是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并重的传世经典。本系列共五卷,此为第四卷。本书第四卷的核心内容是海军部应对德国潜艇威胁的努力。1917年2月开始的“无潜艇战”使英国陷入了相当危险的境地。海军部对抗潜艇的诸多手段都以失败告终,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压力迫使他们寻求变革。护航队体系在重重困难下缓慢投入应用,最终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潜艇的威胁被逐步削弱,英国终于熬过了海上战争中的艰难时日。
1940年4月,德国海陆空三军部队发起“威悉演习”行动,入侵中立国挪威,以确保斯堪的纳维亚的铁矿石供应。这种舰队打击、两栖登陆和空中投送紧密结合的军事行动让挪军和英法盟军颇为震惊,猝不及防。 虽然挪威战役只是欧洲战场上的一首插曲,但它深刻改变了战争形态。本书从挪威、德国、英国多方视角出发,解读挪威战役初始阶段的海空角逐、海陆对抗与地面战斗,全景展现了纳粹德国的穷兵黩武、英法盟友的迟疑迁延、挪威政府的武备荒废,以及挪威军民的英勇抵抗。
自北魏建国以来,至南朝陈朝灭亡,战争是南北朝200年间的主基调,在这段时期内,混乱与融合并存,竟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本书涵盖南北朝大部分经*战例,不单纯描绘战争场面,还以纯熟的笔法对战法进行分析与解读,对历史人物也有理性点评,详尽讲述这一大分裂、大动乱时期的悲欢与轮回。
普罗霍罗夫卡之战是二战期间,东线战场上的决定性战役之一——库尔斯克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二战中规模 的坦克会战,也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本书详细记述并分析了库尔斯克会战的高潮——于1943年7月12日发生的普罗霍洛夫卡之战,600多辆苏联坦克与300多辆德国坦克之间的较量。 2015年,克里斯托弗·A.劳伦斯的战争史鸿篇巨著——《库尔斯克:普罗霍罗夫卡之战》(多达1600页)问世后,受到战史研究学界广泛关注,这是英语世界具有盖棺定论性质的普罗霍洛夫卡之战专著。2019年,为了便于大众阅读,劳伦斯又取其精华,将其浓缩为当前这本《库尔斯克:决胜普罗霍罗夫卡, 规模的坦克战》。 该精华本继承了原书的精髓,同时详细记述、分析了普罗霍洛夫卡之战,这是人类历 规模 的坦克对决,涉及的力量包括德方的武装党卫队装甲军、第3装甲
《东线无线报务员回忆录:1940年-1945年》内容包括 本书是一名德国无线电报务员的回忆录。 埃哈德·施泰尼格尔的家乡位于苏台德地区,在他应征加入德国国防军之前,战势已经迫在眉睫。1940年10月12日,他揣着征召通知书前往贝劳恩,加入第21步兵信号预备连,在那里完成了为期六周的基础训练,并接受了无线电报务员培训。1941年2月,他被调往东普鲁士参与了“巴巴罗萨”行动。作为战斗激烈地区的一名无线电报务员,他经历了波罗的海及其岛屿的争夺战,以及通往列宁格勒的沃尔霍夫河和拉多加湖的激烈战斗。 之后,他以生动而富有戏剧性的文字描述了德军在爱沙尼亚、库尔兰和东普鲁士的撤退,在布拉格东南部的投降,以及他在西伯利亚的囚禁生活。1949年10月,精神崩溃的施泰尼格终于返回德国。 施泰尼格尔对战斗无甚热情,所以在这本回忆录中,他更细
海上战争贯穿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遥远的北极直到南太平洋岛屿海岸,从1939年9月欧洲战争爆发,到1945年9月2日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正式投降,长达72个月的海军作战规模 。 由于地图能够以简明的方式展示时间和空间,本书即以地图集的形式来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海上战斗、战役和其他各种军事行动的战场动态细节。地图按年代顺序编排,旁边配有短文提供上下文说明,完整收录每一时期每一场海战的历史文献,所有级别的战斗都按战略综述、作战计划的执行和小规模的战术行动等内容进行描述, 包括海战的主要作战类型,如水面舰艇交战、航空母舰作战和两栖突击行动。
本卷讲述了1918年1月至1919年夏季,更准确地说是杰利科离任后海军部建立起新秩序,直到公海舰队在斯卡帕湾展开自沉行动的英国皇家海军历史。在作为起止点的这两大事件之间,作者马德尔着重介绍了以下内容,包括“戈本”号出击、针对泽布吕赫和奥斯坦德展开的激动人心的跨海远征、公海舰队最后的出击、北方拦阻网体系的布设、船团体系的建立及发展、海军停战协定签署和公海舰队投降,以及对德和平协议中有关海军内容的谈判。除此之外,作者对协约国内部的钩心斗角、英美潜在的海军军备竞赛、英国岌岌可危的海上霸权等内容亦有精彩描写。
本书以时间顺序,逐一回顾了英国在1905—1915年间建造的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它们构成了一战中英国大舰队的核心力量。作者从设计特点、武器、装甲、机械动力系统等方面对这些战舰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各舰在不同时期的外观变化,并梳理了每艘战舰的服役与参战经历。文中置入了多种类型的表格,提供了包括尺寸、舰载设备详情及试航结果在内的丰富数据。作者挑选了大量历史照片作为配图,并绘制了用以展示战舰结构的线图,书中还特别附有还原战舰迷彩涂装的彩页。
战争系列丛书《F-8“十字军战士”对阵米格-17:越南空战1965-1972》是的原版。以中等篇幅详细描述了越南战争期间对阵双方:美国海军航空兵和越南人民军空军之间的殊死空战。这场持续多年的空战不仅是战后很大规模的空战也是具有典型性的空战,既是很后的旧式空战:双方用航炮对决;也是新式空战的开端:美国在稍后少有使用了空对空导弹。书中配以大量的图片,地图和表格,示意图和工艺绘画,生动准确的表现了这场战争的整体和部分细节。《F-8“十字军战士”对阵米格-17:越南空战1965-1972》以适当的篇幅,精到的制作和历史的角度和整体的视角充分再现了这场有名而又惨烈的战争的一个典型过程,这对读者而言是一部优选型的可读性很强的作品。本书还特别研究和描述了对战双方,美国海军航空兵和越南人民军空军之间不同的军事装备和战术特点,特别
冷战期间,北约和华约的飞机隔着铁幕对峙,世界各地发生了不少战争和军事行动,而飞机在这些战争和军事行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不仅对冷战时期的飞机进行了介绍,还对冷战的原因及期间的各场战争、各个军事行动进行了简述,从历史视角为读者展现飞机的运用与发展。本书研究了二战结束到德国统一期间,在全球服役的各型主流军用飞机,包括轰炸机、歼击机、强击机、侦察机、巡逻机、反潜机、直升机……如知名的“雷电”“鹞式”“鬼怪”等。对读者普遍关注的海军航空兵所使用的舰载飞机也做了普及,如在这期间得到巨大发展的“海鹞”“海喷火”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同时期各国能够携载核弹的轰炸机,如苏联的图-16、英国的3V和美国的B-52。本书作者知识丰富、绘图精美、译文通顺流畅,为广大读者生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世界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二卷)》承接上卷内容,以西欧骑士战术为始,以玫瑰战争为终,继续向读者展现欧洲中世纪战争的发展进程。作者从法国骑士、英格兰长弓手、瑞士纵队、意大利佣兵等几个兵种出发,内容涵盖了自十字军运动失败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战争艺术发展历程。 在本书中,作者着重描绘了骑兵从兴盛逐渐失势,步兵复兴并在英法战争之中,重新成为战场决定性力量的过程。 作者在文中不仅向读者展现了西欧国家的战争艺术,也对同时代相关民族的防御工事及攻城*器的发展有所呈现,与此同时,火药对欧洲军事发展进程的影响也在本书中得到了深入、广泛的讨论。
1940年4月,德国海陆空三军部队发起“威悉演习”行动,入侵中立国挪威,以确保斯堪的纳维亚的铁矿石供应。这种舰队打击、两栖登陆和空中投送紧密结合的军事行动让挪军和英法盟军颇为震惊,猝不及防。虽然挪威战役只是欧洲战场上的一首插曲,但它深刻改变了战争形态。本书从挪威、德国、英国多方视角出发,解读挪威战役初始阶段的海空角逐、海陆对抗与地面战斗,全景展现了纳粹德国的穷兵黩武、英法盟友的迟疑迁延、挪威政府的武备荒废,以及挪威军民的英勇抵抗。
这本书讲述的是英国前无畏舰的起源,以及海军主力舰跌跌撞撞向无畏舰发展的历程。首先简要梳理了从蹂躏级到特拉法尔加级这条通常被定义为“铁甲舰”的科技树,接着详细讲述从君权级到纳尔逊勋爵级的前无畏舰发展历程。 从君权级开始,对每一级战列舰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涵盖基本设计、装甲、武备、动力、识别特征、改装情况、外观变化、服役经历,等等。 作者在书中奉上了自己精心收藏的大幅历史照片,以及根据造船图纸准确绘制的精美线图,对战列舰爱好者来说不啻一场视觉盛宴,对模型爱好者来说也是有益的参考。
获奖历史学家沃尔多·海因里希斯(WaldoHeinrichs)和马克·加利基奥(MarcGallicchio)生动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年半在太平洋发生的战争,从1944年春天的跳岛战役一直到1945年8月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海因里希斯和加利基奥全面揭示了日本的军事战略和国内激烈的政治辩论,同时对美国的决策进行了修正性讨论。本书将宏大的战略分析与实战叙事编织在一起,从美国陆军、海军士兵和陆战队员的视角,描画出太平洋战场上残酷的战斗画面,突出了战斗、后勤和战略的相互作用。这部军事史巨著评估了发动全球战争所要面临的严峻考验,以及为取得成功而必须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