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本科学普及性的读物,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以下三个难以处理的问题:一、篇幅与内容。科学普及读物不能够写成大部头的洋洋巨著,可是本书的时间跨度是从史前时期一直到清后期,而它的内容又是综合性的,至少应当包括兵制史、战争史、军事技术史、战术史和军事学术史等方面的情况,在不足20万字的篇幅里要容纳这样的长的历史过程和如此丰富的内容,的确是非常困难的。二、表述方式。科学普及读物应当生动具体,这不单是对于文字风格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于内容的要求。三、图片的制作与选择。文字与图片互为表里,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本书的目的是想通过史料的表述使读者对中国军事史有一个科学而又具体的了解。
近代日本的崛起,首先是日本海军的崛起。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分别战胜了大清北洋水师和俄国远东舰队以及波罗的海舰队以后,就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了一支的海军,二战前拥有亚洲、世界第三的海军力量,是日本称霸世界的急先锋,而日本也跟着跻身于列强之林。这支海军在唯唯诺诺中建立,在炮火狼烟中消失。从偷袭珍珠港到大和号“菊水”特工的穷途末路,这支近乎疯狂的赌徒似的军队,不惜押上“百年国运”,将手伸向了原本不属于他们,而且也不会属于他们的东西。结果当然是输掉了“百年国运”。日本人用事实证明了所谓“百年海军”只是一个传说,因为他们花了不到40年的时间,日本海军就进入了世界强军之列。但是他们却没有能够证明“只有强大的国力,才能拥有强大的海军”……
《中国海军史(晚清民国卷)》主要讲述了自鸦片战争开始,林则徐、魏源倡议,中国统治阶层开始关注海洋、水师改革开始。经太平天国运动、日本于19世纪70年代侵犯台湾和琉球(今日本冲绳)与朝鲜刺激下,中国海军成立速度加快,到80年代正式成军且成为亚洲第一的海军初建时间。到经甲午海战战败后,中国海军的历史被人们忽略了。其实,在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努力下,晚清时期的中国海军也曾经吓退过意大利对我国的侵略。晚清海军在再次初具规模时,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海军进入了长达三十年的分裂阶段,沦为各派军阀内部战争的工具。最终,在抗日战争期间,以悲壮的近乎集体沉船的形式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在抗战争,国民党海军用鱼雷战术击沉击伤日本战舰上百艘,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共产党海军也开始逐渐形成,在抗日战争中发挥
本书将中国从秦朝到清末的两千多年历史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演化时代,从地理角度出发,详细分析每一次中国古代战争背后的军事逻辑,以及它对各朝代的兴衰和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的影响。作者通过详尽而真实的叙述、珍贵而丰富的史料,让读者了解军事家们每一场战争的目的,最终理解历代战争中的战略问题。这是一本能看懂脉络的中国军事史,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讲故事,以故事带动知识,体现了很高的水平。作者历时多年实地考察,精心搜集各种资料,以此展现战争的逻辑,帮助人们理解战争这个宏大的主题,表达出“我们反对战争,但又必须了解战争,以免受人宰割”这一核心观点。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胜利的浪潮》主要记述了从1944年6月6日美英部队在诺曼底展开史上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战,到1944年底轴心国军队节节败退,盟军势如破竹解放欧洲的全过程。盟军由诺曼底向巴黎挺进,苏联在巴尔干的大胜以及攻克意大利,这些战役的成功使欧洲迎来了终的胜利。作者在书中还敏锐地观察到战后英、美、苏几个大国在划分世界版图过程中的利益纷争。全书语言紧凑,内容详实,读者在字里行间就能体会到二战末期同盟国压倒性的“胜利浪潮”。
本书明确指出,冯玉祥在各方压力及名利诱使下,改变了政治初衷。他原来设计拥戴段孙合作,建立一个有左倾色彩的中央政权已不可能。他发动政变时毅然反戈,表现不凡,随后却瞻前顾后,摇摆不定,拱手将政权交出,恰恰是他军阀本质与个人性格使然。本书指出,苏联向冯玉祥国民军提供援助有有重要条件的工具。本书大量引用近年公开的联共、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历史文献档案确证此事,无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tt
《修昔底德:神话与历史之间》涉及的神话和历史似乎是两个几乎不相容的计划的产物,修昔底德本来计划以日志的形式写作一本有关军事学和政治学的教科书。实际上人们通常也没将它看作其他什么东西。但是这项工作在进行过程中逐渐抛弃了这个枯燥无味的计划,而呈现出另外一种轮廓。然后,这种轮廓由于受到旧模式固定套路的干扰,因此是不连贯的;就像一连串突出于海面的火山岛,无论从角度还是从距离来说,只能进入鸟类的眼中,却不能进入巡航水手的视线,因为它们看起来与沉没的山峰并无不同。 修昔底德(约前471~约前400),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雅典一个富裕而显贵的家庭。公元前424年当选为将军。同年冬,斯巴达将领布拉西达斯进攻雅典在爱琴海北岸的重要据点安菲波利斯,修昔底德指挥色雷斯舰队驰援被围困者不力,城陷后获罪流放
这套大型丛书,汇集了名家研治抗日战争史的精心之作,时间上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下迄于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内容上包括“政治系列”、“经济系列”、“军事系列”、“综合系列”等。每书专门研究一个方面或一个问题,既深入透彻,亦全面具体,许多结论、观点都突破了过去学术界的习闻常说,显现当代学人的求真求实的学术情怀。全套书构成对整个战争的全面、真实的大写真。可读性强,许多史事的反映都出乎意料,大量征引的资料都鲜为人知。的确是人们了解中华民族和现代崛起和了解抗战史研究的成果的力著。
《全景二战系列:太平洋大海战》以客观的立场、冷静的笔墨,围绕二战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讲述了二战中的一系列未解之谜;既有精彩纷呈的大战役,也有离奇的小事件;既有小间谍尔虞我诈的争斗,也有大人物的故事解读;既是客观的历史评述,却不对未解谜团妄下定论。毋庸置疑,《全景二战系列:太平洋大海战》是对二战中诸多历史细节的真实再现,一场充满魅力的奇异二战将展现在您的面前。在大量史实的佐证和严密的分析下,《全景二战系列:太平洋大海战》为读者留下不尽的思索空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情报工作在搜集、分析、使用和反情报等多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误。这些失误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在诺门罕战役、中途岛战役等关键性战役中,日军屡屡因敌情不明而遭到惨败;在战略层面,正是出于对敌我力量对比和国际形势的误判,日本先后做出了全面侵华、缔结三国同盟、发动太平洋战争等一系列重大而错误的决定,最终走向败亡。导致日本情报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体制和文化因素是两大主要原因,而过高的情报需求与有限的情报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则是失误的根源所在。本书采用历史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二战期间日本情报失误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就情报工作的若干问题提出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重要的大战之一, 那血雨腥风的战场,那惨无人道的杀戮,那血肉横飞的场景 ,让人刻骨铭心、回味无穷;又让人惊心动魄、唏嘘不已,本书从一 个个硝烟弥漫的战争故事中,让你 品读一战的战役,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