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彼等虽属乌合之众,不堪一击,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陈诚国民党新军阀兴起,内部派系丛生,蒋桂、蒋冯……战争不断。1931年“九?一八”事变让三千万民众沦为亡国奴,国民党内交外困。与此同时中国工农红军迅速发展,国民党数次围剿,红军长征开始。姜克夫此书是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本民国军事专史,其地位和价值是不容低估。本版是完整翔实的历史资料汇编。权威作者倾力之作,装帧精美。《民国军事史》是新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记叙民国时期军事历史的著作。前人的民国军事史,只有民初军事史、国民革命军军事史、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等,未有一部完整的民国军事史著作。本书的问世,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本书对民国时期历次重大战役发生的
《台湾地区五十年军事史(1949-2006)》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1949年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后至2006年50多年台湾地区军事历史的著作。《台湾地区五十年军事史(1949-2006)》深入剖析了台湾在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分别主政的四个历史时期的军事状况和特点,探讨了台湾50多年来在军事战略、编制体制、军事训练、兵力部署、军事科技、武器装备、政战工作、院校教育、战争动员、对外军事合作等方面的发展演变。 《台湾地区五十年军事史(1949-2006)》分为“绪言”和“蒋介石主政时期的台湾军事”、“蒋经国主政时期的台湾军事”、“李登辉主政时期的台湾军事”、“陈水扁主政时期的台湾军事”等4章,共32节,近40万字,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台湾地区现代军事史的著作。
本词典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地域遍及全球,战场包括亚洲、欧洲、非洲等;时限以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本身为主体,上溯至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尤其是作为大战前奏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及各种国际冲突和局部战争,下至1946、1948、1949年纽伦堡、东京、伯力国际法庭对德、日战犯的审判;举凡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人物、事件、会议、组织、武器、战役、行动计划和代号等,均予收录;书中插有主要战役地图,主要人物照片等;书后列有人名译名对照表、战斗序列表、重要战役表和重要国际会议表等附录。
20世纪以前,人类直接从自然界采集、拾取病原体及媒介用于战争;微生物学问世后,生物战进入由实验室培养细菌用于战争的阶段;20世纪中期遗传学的发展和基因工程的进步,推动生物战进入病原体改造利用阶段。在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生物武器类型、生物战方式、生物军备状况和国家生物战政策等表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和国别差异。本书依据多方面的历史资料和痕迹线索,揭示、描述了世界范围生物战的基本面貌,并作出相关历史结论。
医院骑士团(又名圣约翰骑士团、马耳他骑士团),原为以耶路撒冷圣约翰医院为核心、以保护救济朝圣者为目的组建的修道会,随着十字军运动兴起而发展为军事组织,为西方骑士团之一,并存续至今。《医院骑士团九百年》涵盖了它从11世纪至今900余年的漫长岁月。本书回顾了骑士团的缘起与壮大,介绍了它的组织结构和军事生活,重现了从耶路撒冷、阿卡至罗德岛、马耳他的历次经典战役,还原了杰拉尔德、瓦莱特、卡拉瓦乔、萨拉丁、苏莱曼一世等人物的音容笑貌。自1798年被迫离开马耳他后,医院骑士团的军事色彩已不断淡化,但它作为古老的国际公益、慈善、组织在现代社会依旧发挥着作用。
《中国抗日军事史(1937-1945)》是一部探讨中日战争军事史的概论性著作,该书讨论的内容既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斗争,也包括以国民党军队为主的正面战场作战。《中国抗日军事史(1937-1945)》作者菊池一隆认为,全民族性的非正规战即游击战对中国最终战胜日本侵略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战术史》是我国部通史体制的中国战术史。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全面分析影响战术发展的因素,按照历史朝代顺序,逐朝逐代对战术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勾画出各个朝代的战术特征,全面、系统、客观地揭示了中国战术发展规律,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海报:
《隋唐军事征伐礼仪》以《大唐开元礼》之“军礼”十卷为基本框架,广泛收集唐礼、唐律、唐令、唐典、兵书、诏敕公文、墓志、唐人文集等文献中有关“军礼”的内容,按战争全过程将隋唐军事征伐礼仪分为“出师前礼仪”、“出征礼仪,’、“征战礼仪”、“凯旋庆功礼仪”、“丧葬吊恤礼仪”等五大部分。对其中涉及的类天、宜社、告庙(兼告齐太公庙)、軷祭、命将、劳遣、誓师、祭牙纛、祭告所过山川、杩祭、遣使劳军将、宣露布、奏凯、献俘、饮至、策勋、阵亡吊恤礼仪等17类礼仪逐一分析整理,并对其中诸多细节进行考证和补充,尽大可能恢复隋唐军事征伐礼仪之面貌。同时,还在探讨隋唐兵制、官制的发展演变对军事征伐礼仪的影响基础上,努力探究其礼其仪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具有的社会功能。
本书将中国从秦朝到清末的两千多年历史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演化时代,从地理角度出发,详细分析每一次中国古代战争背后的军事逻辑,以及它对各朝代的兴衰和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的影响。作者通过详尽而真实的叙述、珍贵而丰富的史料,让读者了解军事家们每一场战争的目的,最终理解历代战争中的战略问题。这是一本能看懂脉络的中国军事史,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讲故事,以故事带动知识,体现了很高的水平。作者历时多年实地考察,精心搜集各种资料,以此展现战争的逻辑,帮助人们理解战争这个宏大的主题,表达出“我们反对战争,但又必须了解战争,以免受人宰割”这一核心观点。
《长沙会战》介绍了抗日战争期间,中日双方以长沙为中心的激烈的攻防战。古城长沙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第九战区非常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御,出动了重兵与侵华日军对峙,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利用长沙附近的山水地貌,在前两次会战过程中不断修正作战方案,逐渐形成“天炉战法”,终于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取得了明显的胜利。《长沙会战》适于广大读者阅读。
《中国战术史》是我国部通史体制的中国战术史。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全面分析影响战术发展的因素,按照历史朝代顺序,逐朝逐代对战术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勾画出各个朝代的战术特征,全面、系统、客观地揭示了中国战术发展规律,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历史倾向于用几场重要的交锋来衡量战争的赢家和输家,而在这些交锋中,会战的结果总是清晰明了,因此它们可以被认为是“决定性的”。马拉松、坎尼、图尔、阿金库尔、奥斯特利茨、色当、斯大林格勒——作为扭转局势的转折之战,它们在战争文学和想象中回响。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正如卡塔尔·诺兰在这部巨著中所展示的那样,重大战争的胜利通常是由其他方式决定的。即使是传奇色彩的一边倒的会战,也不能决定战争的结果。诺兰还对军事“天才”这一古老的概念提出挑战——即便这一称号的主人是亚历山大、腓特烈、拿破仑这样的将领——描述了人类社会走入全面战争的过程。
《血刃:红二、六军团1934-1936纪实》主要讲述的是,在中央红军长征的时候,红二、六军团以湘鄂川黔苏区为依托,与十倍、二十倍于己之优势敌人殊死搏斗,打出了诸如“忠堡大捷”“板栗园大捷”等经典战役,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之后红二、六军团又独自走上长征路,实现与红四方面军的汇合,促成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北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