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 , 引爆了整个世界 。 陈述了 1911 1914年欧洲的历史背景,列强纷纷全面动员 , 倾其全图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 , 炮火硝烟中,旧帝国纷纷解体,欧洲的权力格局亦随之改变 。作者 剖析了*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起因,并从英国所处的角度描述了一战*初阶段西线战争的状况。 以 东线、西线和南线, 勾 勒出宏大的时代背景,见证了一战如何影响了一批未来的缔造者 ; 让我们走进这本气势恢宏的著作,以*近的距离,去了解一百年前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 日本帝国 为首的 轴心国 和以美国为首的 同盟国 进行的战争,范围遍及 太平洋 、 印度洋 和 东亚 地区,以日本 偷袭珍珠港 为先导,以 日本 投降结束,参战国家多达三十七个,涉及人口超过十五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六千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八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直接奠定了今天的亚太政治格局,影响深远。 《太平洋战争全史书系》(全5卷)是一整部军事历史纪实,涵盖全时段、全战区的海陆空交战历程。 本书首次以西方年鉴学派的观点,结合日、美、中、英、俄新见权威的一手史料,从1941 1945年,一年一卷,客观全面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空前惨烈的海权争霸,从 珍珠港事件 ,到东南亚战场开启,血战南太平洋,直至冲绳本土决战,解构战争背后的经济、政治、军事动因,全景再现太平洋战争全
海报:
在当“文化”被用来为武力侵略服务的时候包括事先制造侵略他国的思想舆论,对武力侵略他国的必要性、可能性加以研究论证,在侵略战争中进行宣传煽动,以奴役被侵略国的人民为目的,蓄意歧视、污蔑、毁损、破坏对象国的文化,或将自国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设施、自国的语言文学等强加于对象国,这些“文化”的行为都构成“文化侵略”。 日本侵华史上,文化侵略是与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并行的三种基本的侵略行为,但学术界对文化侵略的研究却较为薄弱。本书作为系统研究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问题的第一部专著,使用大量第一手原始日文资料,全面揭示
本书是记录了253种蝴蝶, 包含1500多张卵、幼虫、蛹、成虫以及寄主植物照片, 且对蝴蝶成虫特征予以简洁精炼的文字描述, 而不同图标的使用更是有助于了解该蝶种的相关信息, 比如成虫发生期、活动区域、是否访哈或吸果、吸水等。对部分相似蝶种, 书中也进行了比较。
中国军事科技史可以按制造和使用的兵器,划分为前后相续相衔的冷兵器时代的军事科技(约公元前30世纪~960年)、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代的军事科技(960年~19世纪中叶)、火器时代的军事科技(19世纪中叶~1949年),每个时代又可划分为若干个发展阶段。本书以上述三个时代的兵器制造和使用为主线,分为上中下三篇,每篇又分若干章节,分别对各个发展阶段的兵器、战车、战船、20世纪前期的飞机、军事工程及其相关的问题,进行分门别类的论述,通过这些论述,勾勒出中国军事科技发展的历史轨迹。此外还用适当篇幅,介绍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军事科技发展的概况,以便对中外军事科技发展的历史作一些概要的比较,从而得出合乎发展规律的结论。
《二战秘史之闪击!闪击!》作者陈咸宁犹如一位标新立异而又尽显乖张才华的导演,他仿佛洞察读者每一个隐秘的心理需求,趣味盎然、爆料不断又险象环生的历史大戏吊足读者胃口,充分满足读者求真窥隐的欲望。在他的“导演”之下,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千古留名的巨人褪去了令人敬畏的神圣或恶魔光环,还其本来面目:一个奥地利的小下士(希特勒),一个幻想重建罗马帝国的记者(墨索里尼),一个半生失意的烟鬼政客(丘吉尔),一个格鲁吉亚鞋匠的儿子(斯大林),一个“上厕所都需要人搀扶的国王”(罗斯福)…… 曝露最全面,剖析最深刻,讲述最勾人,你能读到的二战读本——《二战秘史之闪击!闪击!》,深度撩拨你的兴奋点,邀你一起与真相贴身肉搏。
本书为北洋军阀史研究的经典论纲性著作,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军绅政权的形成及军阀时期社会的种种变迁,重点讨论了政治的离心力、军阀的地区与派系斗争、宪法与传统、财政与军费等问题。作者认为,1895年以前,中国是绅军政权,这之后到1949年以前,是军绅政权。军绅政权因为派系与地区两方面的矛盾,不能统一中国。在思想上,他们对近代文化的让步不过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行动上,互相混战,横征暴敛,摧残新兴事业,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冷战背景下的联美抗苏战略研究》以邓小平外交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国家利益因素的增长和意识形态影响的弱化为主要理论视角,研究上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中国的联美抗苏外交战略的演变。本书的新意在于,从与联美抗苏战略同时存在并与该战略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诸多具体历史案例人手,基于丰富的史料,通过分析它们与中国联美抗苏战略的关系,从多个历史侧面来揭示该战略的实质、影响、后果、特征、前提和所面临的制约,具体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外交中国家利益因素的复杂的复归进程,从而拓宽了这个传统学术领域的研究视野,深化了对始于毛泽东终结于邓小平的这一外交战略的意义和历史地位的理解。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红二方面军辖第二军团、第六军团、第32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第二军团由原在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于组成。1930年7月,红二方面军部分领导人湘鄂西地区的红军第4军和第6军在公安会师。中旬,两军领导在江陵县的普济观举行联席会议,根据党中央指示,组成红军第2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并组成中共第2军团前敌委员会,周逸群任书记。原第4军改为第2军,贺龙兼任军长。第6军由邝继勋任军长,段德昌任政治委员。全军团共一万余人。9月,党中央派邓中夏任红2军团政治委员、前委书记和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 第六军团由原在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组成。1933年,湘赣边根据地红军和湘鄂赣边根据地红军一部,根据中革军